三七最初被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作为常用药物。彝族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彝医药与中医药属同源异流关系。《明代彝医书》是楚雄彝族自治州食品药品检验所于2世纪80年代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发掘的古彝文医药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2年。该书在配方中记载种动物药、植物药与矿物药,其中就包括三七,说明在《本草纲目》成书以前,西南地区的彝医就已经在使用三七这味药材了。
文山三七《滇南本草》由明代云南嵩明名医兰茂著,成书于年,比《本草纲目》早年。该书载药种,均为滇中各少数民族常用药,对此,兰茂在《滇南本草》自序中说:“余幼酷好本草,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脉络之往来,留心数年,合滇中菜蔬草木种种性情,并著《医门揽要》二卷,以传后世。”该书作为地方性本草专著,收载“土三七”,亦称为“水三七”,至今仍被滇中周边广大民族医所习用。《滇南本草》未收载三七,因三七主要生长在滇东南与桂西南等地区,滇中地区不产,不属《滇南本草》收录范国。但从土三七和水三七等药材名称,可以推测兰茂是知道三七这味药材的,甚至可能在临床上应用过。正如先有人参的称谓,才有“土人参”的叫法;对各种三七来说,必然是民间先有“三七”之叫法,オ会产生“土三七”与“水三七”等药材称谓。三七亦在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医药中广为流传,并有该民族固定的“称谓”,如壮族称三七为“清秀”,而苗家则把它叫作“猜”。
综上所述,三七在传入中原地区、被中医群体应用以前,已在广西、云南等地区广为流传和使用。首先是以彝药、苗药、壮药等少数民族药物的身份出现,后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特别是《本草纲目》的问世及著名彝药“云南白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开发成功,使三七成为家喻户晓的药材,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内容来自《探秘三七》,由采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山三七最新价格##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三七粉的功效##地道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