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常识 » 传承邢台红色基因热土篇石城村深挖红
TUhjnbcbe - 2023/7/14 21:45:00

沿着通往石家庄市的红旗大街往临城行驶,车行渐高,绿色渐次后退。终于,在海拔约米的高度,车子停止了攀爬。这里地势放缓放平了,四野寥廓,坦荡如砥。静谧安静的村落临城县石城村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留下动人故事和抗战史实的抗日模范村。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临城县第一个抗日区*府所在地。在残酷的抗日战场上,石城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奔向前线。石城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石城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一直渗透在石城人的血脉深处。在革命时期是这样,在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中也是这样。”村*支部书记柳国栋介绍说。他带领村民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发展“新动能”,修缮抗日区*府旧址,立足土地做文章,壮大集体经济,鼓起群众腰包。石城人的努力正不断收获硕果。

石城村修复后的古城皋

石城村硬化一新的道路

石城村举办迎“七一”活动

勇当抗战先锋树起临城第一面抗日旗帜资料记载,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当年10月13日占领了临城县城。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11月初,冀西游击队负责人郭峰、杨克冰率领冀西游击队四大队,以及冀西民训处以李友九、魏儒略为首的九人小组,一同到达石城,很快建立了临城县第一个抗日区*府。李友九任区*府主席,抗日区*府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青年参加抗日。同时,石城村建立了抗日救国会组织。

“抗日区*府之所以选择在石城村成立,跟其特殊位置是有关系的。”当地文史部门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当年石城是临城西部的*治文化中心,商户众多,贸易发达。每逢二、七有集市,正月二十二和十月十二有两个大的贸易集会。还有新建的南校和南戏楼、西戏楼,常年演出不断。这里的人们相对富庶,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容易接受进步思想。

年1月9日,余名日*进犯石城村,在村子里疯狂杀人放火,造成了死伤几十人、烧毁房屋多间、掠走牲口多头的“石城惨案”。家国仇恨激起了石城人民的斗争激情。

在*的领导下,石城村青壮年踊跃报名,成立了抗日民兵连。当时全村才户,参加报名的就有人。民兵连不久被编为八路*一二九师十一旅三营七连,石城村青年杨绍义因作战有勇有谋被任命为连长。

年,部队接到情报,有一股日*到石城安上骚扰,七连奉命出击。当时夜色正浓,大雨如注,伸手不见五指,战士冒雨急行*,迅速赶到石城安上。杨绍义指挥部队出其不意地冲上去,将日*特务40余人全部歼灭。这一仗,使七连威名大震,敌人闻风丧胆。敢于作战、不怕困难,是杨连长的作战法宝。就是凭着这股子拼劲儿,杨连长带领七连打了很多漂亮仗。

年12月,在赞皇县*北坪,为掩护太行一分区司令部转移,七连与十倍数目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余名将士在战斗中为国捐躯,其中,35人为石城子弟。

赓续红色血脉补足精神之钙汲取奋进力量

抗日区*府旧址见证着那段红色记忆,谱写出了石城村的英雄事迹,同时也激励着这里的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

“当年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去,但石城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柳国栋说,生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有责任将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传承,将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重温入*誓词、专题学习讨论、组织生活会……如今,石城已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员干部在这里重温历史,砥砺前行。

红色基因正在有序传承,红色文化成为石城村耀眼的名片。

立足红色优势,如何将这些红色资源活化并生动起来呢?在每月两次的*员例会上,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员群众进行了商讨。最终决定修缮抗日区*府旧址并尽量恢复原貌,并改造一处“红色广场”,使其作为开展*史学习教育场所。

说干就干,眼下,抗日区*府旧址已基本修缮完毕,正在进行收尾工作。摆放的老物件已搜集整理齐全。此外,村里正在将一处村民活动广场改建成“红色广场”,讲述村庄英雄事迹和红色故事的展板正在制作中。

为进一步丰富*史学习教育形式,石城村还将依托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在“红色广场”设立“红色课堂”,寻找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通过历史图片巡展等方式,展示石城村各个时期守初心、担使命的奋斗历程。还将邀请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等忆传统、讲*史。

参观抗日区*府旧址、到“红色广场”看历史图片巡展、听*课……触摸“红色历史”,留住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将让革命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焕发新的活力。

不久的将来,石城村还将建起村史馆,运用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多种陈列形式彰显石城独有的历史文化,记载这片红色热土上所发生的一切。村史馆也将成为承载乡恋乡愁、构筑精神家园的新阵地。

壮大集体经济谱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石城村地处浅山丘陵区,长久以来的交通、信息闭塞,使村民缺乏致富门路,发展动力不足。柳国栋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发展“新动能”,在他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问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并围绕拳头产品做大产业,自强不息才能断穷根。

“过去到处是寸草不生的荒岗地,一身劲也没处使。”说起曾经的贫困,柳国栋满是无力感。当时,种玉米、小麦是石城村主要经济来源,村民一年到头也难以存下几个钱。

但柳国栋瞄准石城一带土壤多含硒、铁、铜、钼等微量元素的优势,决定带领群众在最熟悉的土地上做文章,改变单一种植结构,发展“千斤粮、万元钱”产业,种植适宜土质的红薯和中药材。

目前已将村东整合的亩地种上金银花和蜜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对荒坡上亩野生酸枣树进行了“清棵”,目前挂果很稠。今年村里还首次试种了10亩连翘……

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杨国芳种植了10余亩“沙漠人参”肉苁蓉,该药材具有极高药用价值,适合在沙质土壤中生长,现已进入丰产期。

“这可是‘金疙瘩’,按克卖,效益很可观。”今年,杨国芳决定初试肉苁蓉深加工,进一步提升药材附加值。现已订购小型烘干机1台,准备自制肉苁蓉切片。如果可行的话,杨国芳计划流转土地扩大肉苁蓉种植规模,让更多村民参与到种植和深加工中来。

在用“活”土地上下功夫,示范带动更多群众加入到特色种植大*。柳国栋说,这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第一步。下一步,还要利用规模化种植积累的资金新上村办企业、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富了群众口袋。

目前,村里多为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多以外出打工为生。柳国栋憧憬着,待将来集体经济业态丰富后,可以吸引更多青壮年回流,共同谱绘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记者手记石城村,一片红色的沃土。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无数仁人志士在此抛头颅洒热血。采访中,记者感慨于昔日的战火硝烟早已远去,但石城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仍在熠熠生辉。这种“精神富矿”已成为石城人汲取乡村振兴奋进力量的源泉。

乡村振兴需迈开步子,解放思想,创新突破,而核心就是“对症下药”。石城村*支部自我剖析后认识到,作为革命老区,石城的优势是红色基因与生态禀赋、特点是一产发展根基稳固、潜力在于产业融合空间巨大。鉴于此,决定走一条发展特色种植壮大集体经济的“新生”之路。

流转土地种上金银花、蜜薯,对荒坡野生酸枣树进行“清棵”、试种连翘等中药材……石城的实践正在给出有力证明。

未来,石城迎来乡村振兴“春天”,同样离不开当地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石城人深挖当地红色“富矿”,以革命遗址为宣传阵地,以英雄事迹为教材,在深入推进*史学习教育中,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汲取营养、补钙壮骨,让*史教育入脑入心,践之于行。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承邢台红色基因热土篇石城村深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