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问答 » 重拾经方的经典,深度剖析经方独特在哪里
TUhjnbcbe - 2021/8/24 17:43:00

经方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通常认为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医圣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我们知道经方组方是有其独特理论的,那么经方的经典、独特之处在哪里?本文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1

加减严谨,一药变化即成新方

众所周知,经方的加减变化严谨,加减一药即另成新方。其中最典型的是桂枝汤演化出许多方剂,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又如小青龙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芍药甘草汤与芍药甘草附子汤;干姜附子汤、四逆汤以及白通汤等四逆汤类方。

苓桂术甘汤与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及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等苓桂剂;栀子豉汤及其类方;白虎汤及其类方;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麻*细辛附子汤与麻*附子甘草汤等等。这种方药加减的严谨性,在经方之间普遍出现。

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思想,反映方药功效与所针对的病机紧密联系,药随机变,表示张仲景对于病机诊断要求的严谨性,即使是细微的变化仍需以新方名作强调。

比较后世的时方,实际上亦有类似思想,但是相对而言较少出现。

如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人参败*散与荆防败*散,白虎汤与白虎加苍术汤,理中汤与附子理中汤,四君子汤与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六味地*丸与知柏地*丸、杞菊地*丸等等。

时方对于药物加减即成新方的思想,虽与经方相近,但相对较少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情况,多为加减数药才成新方。

再者,后世方书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方剂为数不多,相较经方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中则有大量且密集的例证,这一点亦反映了时方对于病机的要求相对宽松。

2

比例严谨,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

除了上述加减一药即成新方的特点外,医圣张仲景在加减一药时,亦考虑到加减药物,对原方本身药物剂量的影响。

例如在葛根汤中,生姜用三两,这是桂枝汤中生姜的用量,但在葛根加半夏汤中,生姜的用量则减少为二两,正常情况下,在《伤寒论》34条见“呕吐”应加大生姜的用量,为什么反而减少?这是因为增加了半夏,其辛散之性强,因此生姜作为佐助药则可减少用量。

再如在桂枝汤中,甘草用量为二两,但在桂枝加附子汤中,甘草用量增加到三两,目的显然而见,就是因为增加了附子而需要增加甘草,增加甘草,一般认为可加强附子温阳作用,也可缓减附子的烈性。

可是,再比较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其中的甘草剂量仍用二量,没有因加上附子而加量,为何本方中不增加甘草用量?

比较方药组成,可知方中去掉了芍药,因此不用增加甘草用量,也足够达到温通阳气的效果。由此也进一步证明,在桂枝加附子汤中增加甘草用量,主要目的是加强温阳之力,而非缓减烈性。

这些例子还有不少。例如桂枝汤中桂枝用三两,但是在麻*汤证中表气郁滞更重,桂枝反而减轻为二两,显然是由于配伍辛温更强的麻*所致;在甘草干姜汤中甘草用四两、干姜用二两,到了四逆汤中加上生附子一枚,则两药剂量亦减轻为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芍药甘草汤中两药各用四两,但是到了芍药甘草附子汤中加上了炮附子一枚,则两药剂量减轻为各三两;桃核承气汤中本用大*四两、桃仁五十个,但到了抵当汤证蓄血情况更重,因为加用了水蛭与虻虫,则减小大*为三两、桃仁为二十个。

附子汤中白术用四两,但是到了水停更重的真武汤证中,白术却只用二两,这与配伍生姜三两有关;瓜蒌薤白白酒汤中薤白本用半升(实测称重约为54g),但到了瓜蒌薤白半夏汤病证更重之时,因加用了半夏以及增加了白酒剂量,则薤白剂量减小为三两(约为46g)。

从苓甘五味姜辛汤加上半夏演变为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因为加上半夏,方中的干姜细辛甘草剂量各减小一两为二两,其后到了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因加上杏仁,则三药的剂量又恢复到三两;甘草麻*汤中麻*用四两,但到了麻*附子甘草汤中因加上炮附子一枚,则麻*剂量减小为二两。

由此可见,医圣张仲景对药量的确定十分考究,量随病变,丝丝入微,剂量随药物之间的加减配伍而变化,用药法度非常严谨。这种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的理论,在其他方书上甚少出现。

3

剂量严格,比例不同亦为新方

除了药物加减严谨外,经方对于全方剂量的要求十分严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同药异方”的现象。所谓“同药异方”,即是指两方的药物组成相同,但是由于剂量不同,则命名为不同方剂。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伤寒论》的小承气汤与《金匮要略》中的厚朴三物汤,两方同由大*、厚朴、枳实组成,但因药物剂量比例不同,功效以及所针对的病机与证候亦有不同。

这种现象单在《伤寒论》中也有不少。例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麻*各半汤与桂枝二麻*一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等等。

除此以外,尚有三对方剂是在剂型上变化的“同药异方”,剂型变化亦使全方药物剂量有所改变,包括抵当汤与抵当丸,半夏散及汤的散剂与汤剂,还有理中丸以及其方后注的作汤剂之法等。

单是在《伤寒论》首方剂之中,已经有17首方、9对方剂出现这一同药异方现象,而这一种剂量变化即成新方的情况,可以说是经方所独有,是经方与时方的明显差异,可证经方对于剂量要求严格,方中药物的剂量变化,亦对应着病机的转变,再次反映张仲景对于病机诊断要求的严谨性。

除了同药异方的情况外,一般经方的药物配伍比例亦细致入微。

例如干姜与细辛的配伍,虽然在不少经方中使用,但是各方中剂量有所不同,如小青龙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干姜、细辛各三两;在射干麻*汤与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中,两药则各用二两;真武汤加减法中,干姜与细辛各只用一两。

又如桂枝配甘草的配伍有五种常用比例,最多的是桂枝三两配甘草二两的3︰2比例,还有如桂枝附子汤、小青龙汤中桂枝甘草各三两的1︰1比例,但1︰1比例有葛根汤、大青龙汤中的桂枝、甘草各二两的轻量情况,亦有两种2︰1的比例,分别为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桂枝四两配甘草二两。

还有麻*汤、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二两配甘草一两,各种配伍比例反映针对的病机不同。由此可知,经方的剂量考虑了药物之间的配伍,随着药物增减而需要调整方药剂量,这一种配伍比例的严谨态度,在时方中甚少出现。

4

什么是中医「经方」

不少中医经常使用「经方」,甚至称自己为「经方派」,这是什么意思?经方就是经典之方剂,出自中医经典的药方。

自古中医有「四大经典」之说,而经方是专门指其中两部著作,汉代医圣张仲景所写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中所收载的药方,一共才只有两百多首药方,却被誉为「医方之祖」,中医的药方都是基于这些经典药方发展而来,是方剂理论的源头,因此,只要掌握这些药方的理论,就能够懂得看病。

这些药方,在一千八百年来,为众多医者所推崇,究其原因,当然是其迅速疗效了!经方的美誉,常有「一剂知、两剂已」的效果,一剂吃下去就起效了,吃两剂就已经能够解决问题。

经方的最为神奇之处,是这些药方十分精炼,跟现代的用药习惯不同,现在中医习惯处方十多、二十味药,而经方的处方,大都在2~7味药之间,「药少而力专」是经方的特别之处,精专针对疾病原因,故此效果特别快,也较为难以掌握,需要医者诊断精准才能发挥其效果。

经方除了药味少,其剂量亦有别于现代的用法,虽然药味少,但药量相对偏重,一天服用次数一般较多,视乎病情,一剂药煎煮后分开1-6次的服法,而较常用的是一天服用3次,一天的服药剂量较多,也是起效快速的关键。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文来源网络。作者:李宇铭,中医学博士、中医师,中医经典专家。节选自《经方的理论特点》,《环球中医药》年1月第5卷第1期。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导师介绍涂华新讲座介绍十七问《仲圣经方临床实战讲座》世界都在聚焦仲圣平台仲圣经方医学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涂华新导师受邀赴马来西亚讲学师友见证(部分)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重庆▏海外往期精彩回顾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药物剂量问题

情绪,经络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由心生,病从心起」,所有的病都是你的心病!

「中药不效,炮制不到」,炮制是什么?为何对药效有这么大影响?

来,判断一下你有没有中医思维???

中医「望诊」心得(建议收藏)

存一分胃气保一分生命,正确的养胃方法在这!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希望仲圣平台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

开课通知

年7月6-8日,中国?成都,仲圣平台将邀请知名中医、经方临床实战家涂华新先生讲授经方,本次讲座诠释中医精髓《伤寒杂病论》的临床力量,揭秘大病、难病的思路以及方法,让您快速成名,造福一方百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拾经方的经典,深度剖析经方独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