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随笔》二笔参方①须具眼②
著作:莲池大师
为僧于正法之世③,惟恐其分别人④⑤;为僧于末法之世,惟恐其不分别人也。何也?末世浇漓⑥,熏莸⑦杂处,苟藻鉴⑧不审⑨,决择失真,以是为非,认邪作正,宜亲而反疏之,宜远而反近之,陶染⑩匪人?,久而与之俱化,劫劫生生,常为魔侣。参方可弗具眼乎哉?!
若在正法时期出家为僧,外出寻师访道时,只怕生起虚妄分别心;在末法时期出家为僧,外出寻师访道时,却是怕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为什么呢?因为末法时期,世道人心败坏浮薄,善人与恶人混杂而居,假如鉴别善恶的能力不够,抉择就不会正确,就会以是为非,认邪作正;应当亲近的反而疏远,应当疏远的反而去亲近,因此易受恶人的思想、品行、习惯所感染、影响,时日一久,便被同化了,以致生生世世常落魔道。所以,寻师访道,学习向上之事,可以不具有识别洞察善恶邪正的慧眼吗?
①参方:寻师访道。「参」是参谒、参寻、参学、参究之意。「方」是方家,即深明大道的人;或指十方。(摘自《佛光大辞典》、「净空法师专集」)
②具眼:「眼」指慧眼,智慧有识别、洞察事物的功用,犹如眼能辨色一样,故名慧眼。宗门常云:「参方须具参方眼,看教须具看教眼。」眼之用为见,故常以眼表般若之正见。《无量寿经》曰:「慧见真,能度彼岸。」就是说慧眼能照见诸法无相、真空之理,依靠它能得到解脱。(摘自《俗语佛源》、《无量寿经科注》)③正法之世:佛法住世之时期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其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正法时期,正者证也,谓佛陀入灭后五百年,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此即指教(教义)、行(实践)、证(开悟)三者具现的时期。像法时期,像者似也,谓佛陀入灭后一千年,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谓佛陀入灭后一万年,仅存教法而缺乏行,更无证果者的佛教衰微期。(摘自《佛学常见词汇》、《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④惟恐其分别人:此之「分别」系指凡夫之虚妄计度之意。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大乘佛教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摘自《汉语大词典》、《佛光大辞典》)⑤惟恐其不分别人:此之「分别」系指分辨是非邪正。(摘自《汉语大词典》)⑥浇漓:浮薄不厚,指社会风气轻薄、不朴实。漓,音「离」。(摘自《汉语大词典》)
⑦熏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恶、贤愚、好坏等。莸,音「由」。(摘自《汉语大词典》)⑧藻鉴:亦作藻鉴,音「早见」,指品评鉴定人才。(摘自《汉语大词典》)⑨不审:不察,不知,不清楚,不慎重。(摘自《汉语大词典》)⑩陶染:熏陶感染。(摘自《汉语大词典》)?匪人:行为不端正的人。(摘自《汉语大词典》)
如需以下服务,回复以下数字代码:
回复:{1}--《净土圣贤录》有声书回复:{2}--法师讲经内容回复:{3}--其它有声书回复:{4}--动漫小故事回复:{5}--进入直播间回复:{6}--答疑提问回复:{7}--牌位登记长按并识别图中小程序码
进入六和敬讲堂小程序
↓
《竹窗随笔》二笔专辑学习内容
更多内容:
21《竹窗随笔》二笔鲍勔
22《竹窗随笔》二笔门庭高峻
23《竹窗随笔》二笔魔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