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分布范围 » 萧正安论小儿发热证治
TUhjnbcbe - 2021/5/28 20:44:00

萧正安(-),金堂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儿科主任。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六十余年。德艺双馨,饱学多验。特整理亲聆其论“小儿发热”之讲座,以记师恩。

概述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范围极广。无论外因或内因所致的许多急、慢性疾病都有发热的症状出现。故《幼科准绳》有“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凡病鲜有不发热者”之论。究其机理,为正邪交争,营卫偏衰,阴阳不济的现象。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纯阳”之体(生理功能不全),“稚阴”未充(精血津液不足),因而发热的机会极多。临床所见,有突然高热,或持续高热不退;有长期低热或反复发热;有发热亦抽风者:有兼夹它症,表里虚实,错综复杂者等。诊治极为困难,对患儿健康威胁极大。《冯氏锦囊》有“不懂方脉、内、妇,断不可作儿科医也”。因此,必须广参他科,明确小儿发热的证型,辨证诊治,才能取得满意疗效。诊断询问病史

先了解起病缓急,发病季节,居住条件和地区,疫病流行情况,曾患过何种传染病,预防接种如何。其次有无可疑传染病接触史,有无发病诱因。以及发热的时间、部位、程度和病程转变,治疗经过等。

查明病因

王肯堂:“热之始发,必有所因”。小儿时期,由于获得性免疫力逐渐减少,对传染病的感染机会逐渐增多,发热的几率亦高。如麻疹、春温、暑温、湿温、风疹、水痘、痄腮、喉痧、白喉、顿咳、肺炎喘嗽、时疫感冒、痿痹、痢疾、疟症、传染性肝炎、急性血吸虫病等感染性发热。也可见其他局部感染病的中耳炎、乳蛾、痈肿、疖疮等亦可产生发热。也有虚证、实证、食积,及不明原因的发热等。须一一辨清,方能治愈。

观察热型

稽留热:指体温在39℃以上,日波动不超过1℃。见于斑疹伤寒、化脓性乳蛾、肺炎、流脑、时疫感冒等。

弛张热:体温高度不一,早晚相差1℃,但不降至正常。多见脓*血症、败血症、肝脓肿等。

消耗热:体温的变动很大,往往早上降至正常,下午或夜间体温可达40℃。多见于脓*血症,阴虚发热(重症肺痨),血虚发热,食积发热和湿热等。

间隙热:发热和无热有规律出现,一、二日交替一次,如疟疾、少阳证。

再发热:较长的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或发热数日后,又静止数天,再现发热。前者多见回归热,后者多见湿热痿痹(脊髓灰质炎)等。

检查与体征

1.一般情况,发热有汗或无汗,出汗时间、部位、性质、多少,有无寒战。

2.全身皮肤,口腔粘膜,眼珠巩膜等有无*疸、护点、皮疹和溃疡等。

3.全身浅表淋巴结和局部淋巴有无肿大压痛;口腔、咽喉部有无红肿溃烂。

4.有无肺部及胸膜病变(结合现代医学胸透检查)。

5.心下、肋下有无痞块和压痛;腹部有无拒按和癥瘕痞块。

6.注意舌质颜色变化,或红或降或紫。有无舌苔,苔的颜色、厚薄,腻与不腻;粗糙或细滑,有无津液,裂痕、齿痕等。

7.脉象:注意浮、沉、迟、数、紧、弦、滑、濡、芤等常见脉象的变化。

辨证论治

小儿发热,病名繁多。但总不外寒、热、虚、实四类。薛己《保婴撮要》云:“小儿之热,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不同,虚、实、温、壮四者之不一。及表、里、气、血、阴、阳、浮、陷,与风湿、痰湿,各当详之。”辨证分型如下:

(一)表邪(寒、热、暑、湿)类

1.风寒发热证

主因:由于外感风寒,束于肌表,毛窍不通,腠理闭密,郁而发热。主证:发热无汗,畏冷不渴,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声重,二便自调,唇舌淡红或正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青红。治法:辛温解表。处方:荆防败*散(证治准绳)。化裁:六岁以内去羌、独、芎之温散,加宣肺药:杏仁、紫苏,肺开则邪去。2.表寒血热证主因:素因血分热盛,复感风寒,寒束肌表,热郁营阳致寒闭热郁而发热。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或身发斑疹衄血,口干不饮,二便自调,面赤腮红,唇舌深红,舌边尖红绛,苔薄白,脉浮紧数,指纹青紫。治法:解表清里、凉血育阴。处方:新制荆防败*散(即验方清凉败*饮合东垣清心凉膈散):药物:荆芥、防风、银花、*连、生地、赤芍、连翘、薄荷、桔梗、栀子、*芩、甘草。3.三阳合病(表寒里热)证主因:外感风寒,化热入里。表未解,寒不去,热未除,寒热交织而发热。主证:微恶风寒,一身大热,头身疼痛,鼻干心烦,眼眶疼痛,口苦口渴,唇红色赤,舌苔*白相兼,脉洪数,指纹青紫。治法:解肌清热。处方: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方),可去姜、枣。4.肺热表寒证主因:肺有郁热,复感风寒。寒邪外束,肺热内郁,清窍不利而发热。主证:发热无汗,微恶风寒,流涕咳嗽,咽红或赤肿,口渴或不渴,唇舌红,苔白或*白相兼,脉浮紧或浮数,指纹紫。治法:解表宣肺清里、清热解*。处方:加味翘荷汤:连翘、荆芥、薄荷、栀子、桔梗、*芩、牛蒡子、蓝根、大青叶、防风、绿豆衣。若乳蛾(扁桃体炎)兼表亦可用本方,咽肿痛者合救咽汤:玄参、射干、花粉、山豆根。5.少阳发热(半表半里)证主因:邪热郁于少阳,稽留于表里之间,阴阳相争而见阵发性发热。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唇舌正红,舌苔白或*,脉弦数,指纹青紫。治法:和解少阳。处方:小柴胡汤。体不虚去参,苔不*减*芩,苔*去生姜,便秘偏里改大柴胡汤。6.风热发热证主因:外感风热袭表,郁于肺卫,正气抗邪而发热。主证:发热有汗,鼻流浊涕,咳嗽口渴,或见咽痛,头晕多眵,唇红舌边尖赤,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纹青紫。治法:辛凉解表。处方:银翘散。曾治一高烧七天患儿,输液、冷敷无效,此冰伏而不汗解,本方加防风愈。7.伤暑发热证(阴暑)主因:夏感暑湿,贪凉饮冷,暑湿为寒邪所遏,郁于肌表,肺卫失宣而发热。主症:发热无汗,恶寒流涕,头痛身痛,心烦气短,脘闷,唇舌正红,苔白滑腻,脉浮濡,纹青紫。治法:疏表散寒、祛暑化湿。处方:香薷饮。热盛加银花、连翘、*连:湿盛加茯苓、佩兰;呕吐、关节痛加木瓜。8.湿热发热证主因:外感湿热,或脾不健运,湿从内生,湿化为执湿热蕴结而发热。主证:日哺发热,身热不扬,头晕身重,胸痞不饥,不思饮,流涕咳嗽,或咽红,大便稠粘,小便短*,唇舌色红,苔白或*而厚腻,脉濡数。治法:化浊宣痹、清热渗湿。处方:加减木贼宣痹汤:枇杷叶、郁金、射干、淡豆豉、通草、*芩、半夏、青皮、槟榔、木贼、滑石、芦根。小儿咳嗽,苔厚腻,上焦宣痹汤合千金苇茎汤;如热而复热,苔灰*,*芩滑石汤;若咳嗽痰多,苔灰*,杏仁滑石汤治之。(二)里(实)热类1.阳明潮热证主因:表邪入里化热,热郁化火,阳明腑实津伤,燥屎内结而发热。主证:壮热烦渴,日晡热盛,胸痞腹满,便秘谵语,苔*燥,脉洪大,纹紫滞。治法:阳明经证,清热除烦:阳明腑证,通腑泻热(火)。处方:阳明经证,银翘白虎汤;阳明腑证,凉膈散(用于小儿里实热证最宜)。2.暑热发热证(阳暑)主因:外感暑热湿气,侵袭上焦肺卫,卫表郁闭,肺失宣降而发热。主证:发热自汗,渴饮咳嗽,头晕心烦,躁扰不寐,大便或秘结,小便短少,面赤唇红,舌红苔白,脉濡数,指纹青紫。治法:清凉涤暑,化湿宣肺。处方:雷氏清凉涤暑方(时病论)。热盛加石膏;气虚加人参。3.心脾积热证主因:湿热郁久,内蕴心脾,泛发肌肤而发热。主证:壮热口渴,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口舌生疮,涎液直流,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脉滑数。治法:清心导赤、通腑泻热。处方:集成沆瀣丹(幼幼集成)。大*、*芩、*柏、连翘、赤芍、滑石、槟榔、黑丑(原方有枳壳、川芎、薄荷,临证时宜去之)。4.肝胆湿热证主因:湿热久蕴,流注肝胆,湿蒸热郁,使肝的疏泄太过而发热。主证:发热有汗,面目赤肿,耳痛眵多,头晕口苦,大便或秘,小便短赤,唇红舌赤,苔*厚,脉弦数。治法:清肝泻胆、清热利湿。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方中甘草易满中,儿科不常用。小儿痄腮肿块可加海藻化痰散结,外敷青黛。5.气营两燔证主因:邪热入里,或热病失治、误治,燔灼气营,以气分热盛伤营阴为主。主证:壮热有汗,烦躁口渴,或发斑疹,大便或秘,小便短赤,舌质尖边红绛,舌苔*燥,脉洪数。治法:气营两清、透热转气。处方:玉女煎(温病条辨)。化裁:上方宜重用石膏或合清营汤。6.营血郁热证主因:热邪进一步深入,伤及营血,津亏液耗,阴不济阳而发热。主证:发热无汗,口干不饮,谵语直视,烦躁不眠,舌绛无苔,脉虚数。

治法:清营解*、凉血育阴。

处方:清营汤(温病条辨)。若兑服紫雪丹效更佳。

7.伤食发热证

主因:生冷伤脾,乳食内伤,郁滞中焦。脾不化湿,郁蒸为热。

主证:暮夜发热,手心发烫,腹皮灼热,上热下寒,胸痞腹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夜卧不宁。或精神烦躁,神疲思睡,吐或泻或便秘,吐泻物完谷不化。面色青*,山根青色,唇红舌红,舌苔白厚,脉沉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

处方:保和丸加青蒿(后下)、胡*连以退虚热。

若保和丸去半夏、茯苓、建曲加香附、厚朴名保和汤(程钟龄方)。治小儿伤食腹痛,夜卧不安者良效;如食积过久再加三棱、莪术以消积;保和丸加白术名大安丸,能健脾消食;若加白芍,对脾虚夹食,腹痛者尤宜,随证当灵活变通。

(三)虚热类

1.阳(气)虚发热证

主因: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气不归元,真阳浮散于外而发热。

主证:身发高热,四肢厥冷,虚汗常出,倦怠无力,懒言息微,气短神怯。大便泄泻,面色苍白,唇舌淡白胖嫩,苔白滑,脉沉细,纹红淡。

治法:甘温和胃。

处方:六神汤(温热经纬方):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甘草。

萧老认为:若脉微肢厥,用桂附理中汤,治小儿久泻、慢惊尤良;小儿久泻不止之慢性腹泻,用抗菌素致菌群失调者,半夏泻心汤加小量山楂、茯苓治之;若吐甚用干姜,泻甚用炮姜为治。

2.阴虚发热证

主因:久热伤阴,阴亏液耗,阴阳不相既济,则见阴虛生内热。

主证:发热夜甚,五心烦热,盗汗咽干,身体消瘦,两颧发赤,舌质鲜红,舌苔少或无苔。嘴唇干燥,纹紫滞。

治法:养阴润燥、清热除蒸。

处方:秦艽鳖甲汤或青蒿鳖甲汤(宜营分有热者)。

3.血虚发热证

主因:多为失血、津伤所致。由阴不敛阳,虚阳独盛而发热。

主证:发热夜甚,头晕眼花,口燥咽干,或烦渴不眠,面色苍白,两颧发赤,大便燥结,舌质淡白。发热时嘴唇殷红,苔白薄,脉虚数,指纹淡红。

治法:益气补血。

处方:圣愈汤:熟地、当归、川芎、芍药、人参、*芪(一方有生地无芍药)。

案:曾治一小儿,每日下午发烧月余,脉芤。查病前曾流鼻血两碗,此阴血亏虚而发热。上方服一剂热退而安。

4.肾阴亏虚证

主因:先天亏损,肾阴不足,水不制火,内热由生。

主证:长期低热不退,午后夜间发热明显,手足心热,两颧发红,身体瘦弱,盗汗咽干,舌红苔少,脉虚细数。

治法:滋水补肾、酸甘化阴。

处方:六味地*汤加龟甲、鳖甲、首乌、乌梅或六味地*丸加白芍、五味。

方解:吴鞠通谓:“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存阴退热,莫过于六味地*丸之酸甘化阴也”。故于方中加龟甲、鳖甲引药入阴退虚热,首乌补血,乌梅酸甘专治阴虚发热。

小结

萧老为原成都四大儿科名医之一(萧、熊、王、寇),尊称“萧小儿”。他生勤于耕耘,精于临床。无论传授医学,还是带习临证,总能尽传其学,毫无保留。他对治疗小儿发热、小儿麻疹、肺炎喘嗽、婴儿湿疹等,尤重辨证与疗效,加减灵活。并创新性地将时杂病所致的发热分为三大类、十九种证型,可见其辨证之精细。

他认为:表邪类以六淫致病为主,选方用药宜轻灵、忌燥热。里热类以湿热火*化燥入营或积热、伤食所致,当分别热*浅深辨治之,药忌大寒,免伤脾胃。虚热类以阴阳气血虚而辨证用药,宜清补,不宜峻补。同时,强调小儿身体稚嫩,诊治中辨证要准,选方要精,用量要轻,化裁对症,方不致误也。

上述十余种小儿发热证型,仅举其小儿内科时病、杂病之常见者。另有小儿各种传染病的发热不在此范围内讨论。后之学者,临证时还须审因求治,机灵掌握,以应万变之策。

往期回顾:

孟澍江教授治疗便秘理气三法

王氏安神汤治疗失眠症

刘保和论“吃、喝、拉、撒、睡”辨证

问饮食口味

温病的瘥后调治

赵绍琴:温病治验提要

颜德馨常用的几张王清任活血化瘀方医案举隅

疑难危急重症中医治法研究

本文摘自《临证启悟》,杨永忠、杨建兵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你点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萧正安论小儿发热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