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灵兰中医就像一扇门,为很多中医人打开了临床进阶之路。但还有更多初学者在渴望拥有一条规避障碍的大道,以便直达中医世界。如今,路已造好,等你出发。(编辑/龙眼)
在举国养生的今天,学点中医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但面对众多博人眼球的学说、照本宣科的解读,反倒让你摸不着头脑了。
爱好者学中医难在三点:理解概念、掌握思维、实际运用。
对于满脑袋都是数理化的现代人来说,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是难以理解的概念,即便愿意接受,也会蒙上一层固有认知的面纱。例如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大家能想到的却是西医解剖概念上的脾和胃。
消化吸收食物好理解。但脾统血、主气、和思虑有关又是什么*?有人会说,就算手术切除脾、胃也不会死呀!这么看,中医理论不是“过期产品”,又能是什么?
再说思维。哪里有病治哪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你去4S店修车灯,工人却把轮胎卸下来,你肯定得和他急。但中医的思维和修机器真的不一样。
比如有个孩子频繁流鼻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最后只能激光修补鼻腔血管。但在中医看来,这可能是胃火炽盛导致的,只要把胃火降下来就没事了。在不同思维的指导下,临床方法自然截然不同。但面对差异,很多人会摸不着头脑。
这些看似来自不同星球的思维之间,需要跨越的不是光年,而是古今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如果能找到一位老师帮你解读中医的重要概念、建立思维,并传授临床方法,会比你自己摸索快很多。
有次第才有高度中医大家刘渡舟老先生说:“自学中医之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和步骤。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又看另一本,好像蜻蜓点水,杂乱无章,没有系统的学习,也必然学无所成。”
这不仅点明了,很多人学习一些碎片化的中医知识后,仍然无所适从的根源。更指明了学习中医的方法:学中医是需要次第的。
首先,你要认识中医的框架,把那些零散的概念分门别类。最基础是中医认识自然和人体的理论;其次是诊断疾病的方法;再次是治疗手段,包括方药、针灸等各种技法。
学完基础理论,要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人体: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经络相连。要能看到一个运动的人体:左升右降、通泻收藏、气血相贯。要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体:饮食起居、喜怒哀乐、精神*魄。
有了这个基础,就学会了用古人的世界观去看待人体,然后再学习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便是一个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再到方药、针灸等则是选择什么手段,实现你中医思维的过程。
由彼及此,按照次第学习中医,其实是我们的脑、心和身体全面提升的过程。避免了碎片化的学习带来的盲目尝试,更能够避免只执一说带来的偏颇见解。
而且,当一个爱好者打下中医基础之后,便可放眼灵平台上丰富的课程资源,进入灵兰培养中医师的课程体系。
(灵兰课程体系示意图)每一颗想要学中医的心,都是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灵兰中医启蒙课就是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内容为你进阶提供了基础。先扎根于灵兰中医启蒙课,然后循着自己的方向继续生长,一步一步都有灵兰的课程伴随你。终有一天,你的中医梦会开出花朵,结出果实的。学经典有《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学外治有《郭氏针灸系列课》《经络医学筑基班》《拨筋通络八法治腰痛》……学临床有《谢相智脉诊课》《宋柏杉十大专病20讲》《医学衷中参西录》……如此学针学药学诊法,有理有法有传承,爱好者学中医也能远远抛开那三个难点,即使当个票友也能玩出专业水平来。有乐趣才有坚持学习中医需要一个过程,会有各种困难。但作为过来人我们知道,有运用有乐趣才是最好的助推器。所以,灵兰讲中医启蒙课的一个宗旨就是:能帮你跳出书本,从生活出发去理解中医,进而指导生活。
比如家门口养生馆宣传说“艾灸汗蒸能排湿”。听起来有道理,但真是这样吗?
负责任的老师会先教你:怎样从中医角度判断自己有没有湿、哪里有湿?然后会告诉你:只有在体表的湿才用发汗法;在身体下部的湿要用渗利法;在中间脾胃的湿要用温燥法。如果乱用艾灸汗蒸,反而容易诱发疾病。
明白这些,再面对各种养生宣传时,你便有了主心骨;之后再能运用一些简单方法帮自己的家人好友解决某个问题,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而且,随着不断深入学习,你会重新认识疾病发生的机理,不再是有了毛病就说“上火”,不再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医院看病,也有更加清晰的就诊思路,避免一些小毛病误治成大问题。
总之,小到明白一个道理,大到学会一种方法、解决一个病患,一个个成就感会激励你,一直坚持走下去。
中医启蒙在灵兰灵兰出品的课程已经让上万名中医人受益。所以长期以来,爱好者们一直在期待灵兰能开设一门中医启蒙课,引领广大中医爱好者步入中医之门。而今,灵兰便请来王蓄之老师开设《灵兰中医启蒙课·中医入门讲》,带着大家从生活出发,有次第地学习中医,感受乐趣。
看看这些标题,是不是很有意思?你一定想知道里面的故事。肺脏:宰相,兼职做水管工湿邪: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解表药:麻*彪悍的一生化痰药:半夏苦难的童年老师简介王蓄之,号天下无疾,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针灸学博士。在首都医科大学任教及临床十余年,主讲中医课程。长期致力于中医爱好者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