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分布范围 » 经方实战临证讲义二
TUhjnbcbe - 2021/4/22 20:11:0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发热类

发热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汤,无汗麻*汤)。

发热而身不疼,饱闷吞酸者,内伤于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气之药)。

发热身疼,不恶寒,舌*而饮冷者,热伤于里也(白虎汤加桂枝、干葛)。

发热身疼,恶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阴也(麻*附子细辛汤)。

素禀不足,无故身大热,舌青欲饮极热者,元阳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吴萸四逆汤)。

小儿发热,气粗口热者,表里俱病,内有热也(人参败*散加芩、连、栀子)。

发热出气微温,而口不热,小便清长,大便不实,素有疾者,元气不固也(理中汤、六君子汤类)。

疟疾寒热往来而有定候者,真疟也。一日一发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阳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一日一发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阴为病也(宜理中汤加柴、桂)。

二日一发者,病深一层也(按寒热轻重治之)。

单热无寒,渴饮冷不休者,病在阳明也(宜白虎汤)。

单寒无热,欲饮热者,病在太阴也(宜理中汤)。

饱闷不舒,而发寒热者,食疟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

先吐清水,而后发寒热,欲饮极热汤者,脾阳外越,似疟而实非疟也(宜吴萸四逆汤)。

鼓胀单腹胀而四肢不胀,舌青欲饮热者,阴邪伏于中而闭塞清道也(宜理中汤、或吴萸四逆汤)。

单四肢胀,而腹不胀者,脾阳不固,发散于四末也(宜理中汤加西砂)。

有周身鼓胀,不渴不欲食者,元气涣散也(宜收纳,切忌消肿,如理中、回阳之类)。

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

有胀而皮色如水晶,内无他病者,水气散于皮肤也(宜五皮饮)。

胀病亦多,握定阴、阳辨诀治之,决然不错。

积聚腹中有块,无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无形者,瘕症也(宜活血行气,如当归补血汤,加桂、麦芽)。

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征病也(宜三物厚朴七气汤),有嗳腐,大便极臭,而腹中有块者,宿食积聚也(平胃散加大*,莪术)。

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觉痛,作水声者,痰湿积聚也(宜桂苓术甘汤、理中汤加砂、半)。

有小腹硬满,小便不利者,血积聚于下焦也(宜五苓加桃仁、红花)。

总之喜揉按者,阴之积聚,由于阳不化阴也(宜温解)。

手不可近者,阳之积聚。由于气不活而血壅甚也(宜攻破)。

治积聚亦不出阴、阳两法。

痰饮痰饮者,水湿之别名也。脾无湿不生痰,水道清则饮不作。痰清而不胶者,胃阳不足以行水也(宜温中、理中汤)。

痰*而胶,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宜鸡子*连汤)。

痰白、痰青、痰咸,皆由于阳不足(宜温、宜补)。

痰臭、痰吐如丝不断,痰结如砂石者,皆由于阴亏火旺(宜五味子汤养血汤)。

《金匮》列五饮之名,亦当熟看。

咳嗽

咳而兼发热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龙、麻*汤之类)。

咳而不发热身痛,饱闷嗳腐臭者,饮食为病也,亦间有发热者(宜平胃散加麦、曲)。

咳而身大热,喜极热汤,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阴气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咳而身如瓮中,欲饮热者,肺为寒痰闭塞也(宜苓桂术甘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咳而口干喜冷饮,二便不利者,肺为火逼也(宜泻白散中加苏叶、桅子)。

干咳而无痰者,肺燥血虚也(宜补血汤合黑姜甘草汤,加五味子)。

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阳不运也(宜理中加砂、半、吴萸、茯苓)。

咳症虽多,总以阴、阳两法辨之即可。

喘喘而发热、身疼者,寒邪闭塞肺窍也(宜麻*汤倍麻)。

喘而不发热、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气上腾也(宜潜阳丹)。

喘而身大热,面赤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也(宜吴萸四逆汤)。

呕吐

呕吐水谷,尚欲饮冷者,热隔于中也(宜*连生姜汤)。

呕吐而欲饮极热者,寒隔于中也(宜理中加吴萸)。

呕吐身热头痛者,挟外感也(宜桂枝汤倍生姜、加吴萸)。

呕吐身大热而无外感,尚欲饮热者,脾阳外越也(宜附子理中加吴萸)。

凡吐症发热者多,因吐气机向外,故身亦发热,以身不痛为据。

霍乱腹痛吐、泻交加,而欲饮水者,热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五苓加炒枝)。

吐、泻交加而欲饮热者,寒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理中汤)。

呃逆呃逆来饮水即止者,胃火上冲也(宜大承气汤主之)。

呃逆来而欲极热饮者,阴邪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痢症

痢症不拘赤、白,舌*、脉有神者,燥热为病也(宜大*木香汤)。

痢症红、白,脉无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阳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

痢症红、白,身大热而渴饮极热,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阳外越,而内无阳以化肠胃中之精血也(宜吴萸四逆汤)。

若大热、舌*,饮冷不休,日数十次者,胃热极也(宜白虎汤加柴、葛)。

痢疾初起,发热身疼脉浮者,外感也(宜人参败*散)。

头痛

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

头痛、身热、颈、背强痛者,风寒袭于太阳也(宜桂枝汤)。

六经各有头痛,须按法治之,此不过明其危险者。

耳、目、口、鼻、唇、齿、喉各部肿痛

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有神,舌*、饮冷,二便短赤,精神饮食一切不衰者,气有馀之症也(宜清凉、升解、攻下,如小柴胡、甘桔、白虎、凉膈、导赤之类)。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无神,脉浮大而空,或坚劲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满口,喜极热汤,二便自利,间有小便赤者,此皆为气不足之症,虽现肿痛火形,皆为阴盛逼阳之的候。市医往往称为阴虚火旺,而用滋阴降火之药者极多,试问有阴虚火旺,而反见津液满口,唇、舌青滑,脉息无神,二便自利者乎?吾愿天下医生,切切不可见头治头,见肿治肿,凡遇一症,务将阴、阳、虚、实辨清,用药方不错误。

心痛

心中气痛,面青、肢冷、舌滑、不渴者,寒邪直犯于心君,由君火衰极也(宜四逆汤)。

心中气痛,面赤、舌*、欲饮冷者,热邪犯于心包也(宜桅子大*汤)。

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各部肿与痛,而不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喜热,舌*、便赤、脉息有神,乃为气血壅滞,皆有馀之候(宜活血、行气清凉之品)。

各部或肿或痛,而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舌青喜热饮,二便清长,脉息无神,人困极者,乃阳衰不能运行,皆为不足之候(宜温中、行气之品)。

二便病

二便不利,腹胀、烦躁、舌*、饮冷,脉息有神者,乃阳邪闭结也(宜清凉分利、攻下之品)。

二便不利,腹不满,人安静,口不渴,喜卧,脉息无神,舌青滑者,阴邪闭于下,由阳不足,不能化阴也(宜温补、回阳之品)。

辨认脉法

气有馀:所现浮、洪、长、大、实、数、紧之类。(倘病现阴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气不足:所现沉、迟、细、微、虚、短、涩之类(倘病现阳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辨认诸症法气有馀: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有神。

气不足: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无神。

辨认疮法气有馀:所现红肿、高凸、痛甚、烦躁,人有神者,痈也。

气不足:所现皮色如常(慢)〔漫〕肿,不痛,人无神者,疽也。

辨认痘法气有馀:所现痘色紫红,或夹斑疹,顶焦、唇红、便闭之类。

气不足:所现痘疮灰、陷、平塌、寒战、唇口青白、便利之类。

辨认目疾法气有馀:所现红肿、痛胀、眵翳、障雾、赤脉、泪多、烦躁之类。

气不足:所现痛胀不甚,翳雾障膜虽多,不觉大苦之类。

辨色法气有馀:所现色紫红,口唇如硃,烦躁不宁。色不合病,舍色从病。

气不足:所现色滞暗,青白无神,唇口嘿青。病不合色,卒闭须知。

辨舌法气有馀:所现舌*、干白、紫红、黑*、纯干黑,烦躁,饮冷。

气不足:所现舌青滑,润*、黑润、干黑色、或青中带*,或*中带白,黑而润,津液满口,其人安静,而喜热饮之类。

辨口气气有馀:所现气粗,气出蒸手,出言厉壮之类。

气不足:所现气微、气短、气冷,出言微细之类。

辨口流涎水气有馀:所现流涎不止,口热,思水饮者,胃火也。

气不足:所现流涎不止,口冷,思热汤者,胃寒也。

辨二便气有馀:所现尿短赤、*、红、粪鞕、羊矢、极臭、极*之类。

气不足:所现尿清长,间有*者,粪溏、色白、色青之类。

辨皮毛肌肤气有馀:所现皮干枯、皮粗、毛干枯、肌肤燥痒之类。

气不足:所现皮肉光润、毛泽,肌肤虽瘦,无燥痒之形。

辨饮食气有馀:所现食多易消,善饥,喜饮汤水。

气不足:所现食少难消,反饱,喜硬食物。

辨起居性情气有馀:所现身轻,喜动游,怒骂,喜笑、狂叫之类。

气不足:所现身重,嗜卧,不言不语,愁闷忧思之类。

用药须知外感风寒忌收纳也

凡一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则引邪入里,变证百出。切不可妄用温固收纳,收纳为关门捉贼,延祸匪轻。切不可妄用滋阴,滋阴则留恋阴邪,病根难除。只宜按定六经提纲病情施治,庶不误人。

内伤虚损忌发散也

凡内伤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闭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阳之品,荡去阴邪,清升浊降,咳嗽自己。昧者不识,称为陈寒入脱,纯用一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酿成脱证。不知病既内伤,正虚无疑,而更用此宣散,则一线之正气,又为大伤,岂能久延时刻,而不脱绝者乎。

凡内伤之人,多半胸满不食,痰多。由中宫气衰,转输失职,阴邪痰水堵塞胸中,只宜温中醒脾助正,胸满、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一派推荡破滞之品,每每酿成腹胀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内伤之人,多有身热而却不疼,虽然内热,而口不渴。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阳收纳。收纳则阳不外越,而身热自己。阳回则镇纳阴邪,而阴潮不作。诸书称内热由阴虚,不知阳衰而阴*立出,即昼夜亦可知也。昧者不识,一见发热,称为外感,便以发散投之必危;一见内热,称为阴虚,滋阴降火必殆。

阳虚吐备忌滋阴也

凡吐血之人,由正气已衰,中宫不运,阴邪僭居阳位,久久积聚,阳无力以施运行之权,阳无力以申干刚之令,一触即发,血所以出也。只宜甘温扶阳,以申其正气,正气日申,阴血自降,一定之理。昧者不察,一见吐血,便以滋阴止血之品,希图速效,究意酿成死证。含糊有年,真憾事也。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

凡阴虚吐血之人,多半精神有余,火伏于中,逼血妄行。吐后人不困倦,此乃有余之候,百中仅见一二。只宜清凉,平其有余。若照阳虚吐血治之必殆,不可不知。

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

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知不知。

阴虚一切病证忌温补也

凡阴虚之人,多属气盛血衰,无论何部发病,多缘火邪为殃,切不可再扶其阳。若扶其阳,则阳愈旺而阴愈消,每每酿出亢龙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病有宜汗者

太阳病,发热身疼,自汗,恶风者,当发汗。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微发汗。太阳病表症未罢,发汗未过,脉浮数者,仍可发汗。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太阴病汗后不解,仍发热,脉浮者,当复汗之。伤寒发汗本无体,随邪之浅深,本气之盛衰,有大发汗,复发汗,微发汗,更有和解,亦得汗而解,温经亦得汗而解,回阳亦得汗而解,不可不知。

病有不宜汗者

仲景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发热身疼,脉浮紧者,当发汗。假令尺脉迟弱者,不可发汗,以营弱血少故也。咽燥喉痹者,不可发汗,津液现已伤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下元虚也。下利,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水湿必散于周身,而成浮肿胀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内亡,客热更增。衄血亡血家,不可发汗,以其血液虚也。疮家不可发汗,发汗则痉。表虚热盛故生疮,汗之则表愈虚而热愈炽,热则伤血,热则生风,故变为痉。少阴病,脉沉细数。沉为在里,不可发汗。大便素难便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以其血液既少,而复夺之,表虚里实,故谵语。汗家不可重发汗,发汗则心神恍惚,盖以汗为血液也,心液大耗,神无所主,故见恍惚。虚人发热,无身疼者,不可发汗,发汗则阳亡。盖以发热乃阳越于外,收之唯恐不及,今误汗之,阳必亡。血气欲绝,手足厥冷,引衣踡卧,不可发汗,发汗则殆。厥证脉紧,不可发汗,汗则声绝咽嘶舌萎。要知阳厥宜下,即热深厥深是也。阴厥宜回阳,即四逆汤法之也。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宜和解,不宜发汗,发汗则变证百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项原本作“顶”,据文义改。)强痛,或眩冒,时加结胸,心下痞硬者,不可发汗。风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则热盛,汗则血伤也。湿温证不可发汗,汗之卫阳虚,津液竭,热必盛也。虚烦证不可发汗,汗之则心血虚,而烦愈盛也。午后热,不可发汗,汗之则阳亡。久病阳虚阴虚,一切诸证,不可擅发汗。

病有宜吐者

病如桂枝证,头不疼,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和息者,此为有寒。一云内有久痰,宜吐之。病人胸中菀菀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涏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吐之则利止。少阳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下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病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病在胸中,当吐之。凡病在膈上,脉大胸满多痰者,食在胃口,脉滑者,俱宜吐之。

病有不宜吐者

脉虚、脉微者,不可吐。太阳病干呕,呕逆者,不可吐。吐之则伤胃。四肢厥逆者,不可吐。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宜吐,当温之。凡中下二部之病,切不可吐,吐则为逆。

病有宜下者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下利,脉迟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寸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知有宿食也,宜下之。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了,当下之。不利,见谵语者,有屎燥也,宜下之。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病不尽故也,当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合,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阳明病,发热汗出多者,急下之。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邪未深入,便作口燥,肾水将干,宜急下之,以救欲绝之水也。少阴证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阴邪热入胃府也,土胜则水干,宜急下以救肾水。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之。青为肝色,肝邪乘肾,故下利。阳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阴传阳明腑证也。厥阴证,舌卷囊缩,宜急下之。此证有寒极而缩者,宜温。此由阳明之热,陷入厥阴,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为热所功,弗荣而急引舌睾丸,故舌卷囊缩,此为热极,故宜急下以存阴也。

须知胃为五脏之大源,凡胃受热,处处皆可传及。总之,土燥则水易亏,故阳明与厥阴皆有急下法。法虽不同,其入腑之理则一也。

病有不宜下者

仲景云:阳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则引邪入里也。脉浮大者,不可下。浮大为在表也。恶寒者,不可下。邪尚在表也。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邪在上焦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胃中虚冷故也。阳明病应发汗,反下之,则为大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汤。寒散肺清,胃邪亦自散也。脉细数者,不可下。细数为血虚有热,下之热邪入里,恐亡阴。恶水者,不可下,下之则内冷,不嗜食,完谷出。头痛目*者,不可下,邪在上也。阳微者,不可下,下之痞硬,阴盛而阳不宣也。寒厥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腹胀可按而减者,不可下,里虚而邪未实也。咽中秘塞者,不可下,邪未上也。阳明病,面赤,心下虽微满,不可下,邪未实也。腹中上下左右有动气者,不可下。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邪在表也。脏结无阳证,舌上苔滑,安静不渴者,不可下。大便硬,小便数者,不可下,乃脾约丸证也。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宜蜜煎导之。

凡病之当汗与不当汗,当吐与不当吐,当下与不当下,浅深各有定据,不得砐行妄为。务宜详察病情,诊视脉象有神无神,声音微厉,饮热饮冷,喜按畏按,各处搜求,自然有下手处也。

服药须知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但初服辛温,有胸中烦燥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浊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己。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击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本文来自:郑钦安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方实战临证讲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