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净业染业
如来藏妙真如性,众生与佛都具有,没有任何增减。佛因为完全证得,所以安住在常寂光净土,享受常、乐、我、净,这样的法乐。众生因为彻底迷失了,所以起迷惑而造业,承受生死轮回这样的痛苦。虽然污染、清净不同,苦乐各别,但是本来具有的妙真如性,却没有增减。然而,众生只有性德,没有丝毫修德,所以不能得到受用。反而是,利用这妙性功德的力量,去造下生死的因,承受轮回的果。由此,感得佛的慈悲,示现在生死轮回之中,随机说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踏上回家的路,找到自己自性的宝珠。不至于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我们果真能具备真信切愿,就像孩子思念母亲一样,控制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以大势至菩萨的反念念自性,观世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把两重功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就会在众生的业中,认识到本心,成就如来的秘密藏。这就是以(佛)果地的觉悟,成为众生在因缘处修行的心。所以得到‘由修行因缘,得到无边的佛果海;佛果彻底完全了,又成为众生修行的因缘源头。’有缘遇到这法门的人,千万要觉得庆幸,切莫轻视忽略啊!这是微尘数般的诸佛,一同归入涅盘的门路。何况我们这些末法中的人,怎敢不遵守呢!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大家都恪守本分。能这样,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善人。再在行住坐卧中,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以佛的万德洪名,熏修自己的无明业识。熏修久了,无明业识就转变成了智慧德相。清凉国师说:“凡夫念佛,念到极处的时候,就能潜通佛智,暗合妙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何况以深切愿信来召感佛,佛以慈悲的誓愿引导他,所以才能感应道交。万人这般修,万人这般去。
七、净心净业
(一)一切环境随心变化中
《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都具备如来智慧德相,只是因为妄想执着,所以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众生与佛所共同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性德”。只因为一个是妄想执着,一个是没有妄想执着,所以众生与佛截然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修德”。
修德有顺、有逆。顺着自性修,就越修越近,修到极处就彻底证得了自性。证得自性后,了无所得。逆着自性修,就越修越远,修到极处就永远堕在恶道中。堕在恶道后,也了无所失。了解这点,就会明白,原来愚人可以变成贤人,贤人也可以变成愚人。长寿的人可以变成短命的人,短命的人也可以变成长寿的人。富贵贫贱,以及子孙的繁衍和灭绝,一切都可以由自己来做主宰。
由此可知,有凭据的也可以变成没有凭据(一定能这样的,也会那样),没有凭据的也可以变成有凭据。犹如山高不可攀,人没法上去,不妨凿开岩石,堆砌道路,这样绝顶也可以直接到达。古往今来,人们不知道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多少有大聪明,大学问的人,弄得前功尽弃,而且还贻害后世。如果不修自己的德行,即使是富有天下、贵为天子;甚至是位极人臣、声势显赫的宰辅大臣,不也有此生就遭到杀身灭门祸患的吗!所以这就是,就算已经得到的东西,也不可靠的例子。
袁了凡先生,深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知道,一切我们享用的,都不是前因所注定的。前因,俗话说就是天。天定胜人,是说前因难转。人定胜天,是说兢兢业业的修持,前因就不足以成为凭据。因为可以用现在的因为因,来消灭以前的因。如果恣意妄为,就正好相反。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愚人变成圣贤,平庸的人变成出色的人,都在于自己的存心修德,与随时注意用善法来教化自己而已。
(二)心净后的无边显现
有人问:“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每一个世界中,念佛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怎么能以一个身体,同时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一切念佛的众生呢?”
回答:“你怎么能以一个凡夫的知见,去推测佛的境界呢!姑且用月亮来做比喻,消除你的怀疑。一轮明月高高地照耀在夜空中,千万江河湖泊上都会有月亮的影子,月亮却不受任何影响。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大海大江,小河小溪上都有月亮的影子。即使是小到一勺,一滴的水,也无不显现出月影。而且,江湖中的月亮,一个人看见了,就有一个月亮在这个人面前;千万人看到了,就有千万个月亮在他们面前。如果百千万亿个人,各自向东西南北走。那么,月亮也常在这些行人面前。相差的距离,没有远近的差别。如果这百千万亿个人,安住不动,月亮也安住不动,常在这些人面前。只是,水清澈而平静,月亮就会出现;水浑浊而动荡,月亮就不见了。
月亮本身固然没有取舍。不见的原因,是因为水浑浊了,没法显现出月亮的影子。众生的心就象是水,阿弥陀佛就象是月亮。众生信愿具足,至诚地去感佛,佛就会有应,如同水清月现。如果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想应,与佛相违背。就如同水浑浊,月亮虽然依然照临,水却不能显现影子。月亮只不过是世间的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有这样的妙处。何况是阿弥陀佛,烦恼迷惑断尽,福报智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呢!
所以《华严经》上说:“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常在此菩提座。”所以要知道,佛陀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其实从来没有起心动念,移来、挪去过。佛却能让缘分成熟的众生,见到佛来到面前,接引往生西方。怀有这样的疑问的人,当然不是一个两个,所以解释一下大意,令大家生起正信。
(三)此心作佛,此心是佛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佛,是正觉世间。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地狱,是有情世间。合起来也叫十法界。这十法界,虽然圣凡各异,苦乐悬殊。然而,他们本来具足的真如佛性,却是一样的。只因为用心各自不同,所以导致有这十种现象。
《观无量寿佛经》上说:“这颗心作佛,这颗心就是佛。”“作佛”是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和佛号。“是佛”,是说当观想忆念佛的时候,佛的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都展现在观想忆念之人的心中。好比镜子照像,镜子中的像与本人一模一样。然而,心如果不“作佛”,心就不会“是佛”。心作三乘,那么心就是三乘。心作六道,那么心就是六道了。心的本体,就象一张白纸。心作用的善恶因果,好比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本体虽然相同,造作却迥异。所以说:“无非是妄念在作狂;无非是猛力克制妄念以致成圣。”所以,我们怎么能不注意自己的念头和行为呢!
八、宗教一门
(一)宗和教
佛演说经文,诸位祖师在通过实修,写下论(感悟)。宗,教两个门派,其实是一个法。从来就没什么不可分,也没什么不可合。只是众生随着自己的根基,获得了利益,随着各自获得的利益,建立了名相。上等根基的人听了,马上懂得了自己的心,圆满道品,就命名为“宗”。中下根基的人听了,一步步精进修行,逐渐了悟真性,就命名为“教”。
佛法到了像法时期,法在我们中土(中国)流传。那时,人的根性聪利,多数听受佛经。主要以读诵讲说为日常功课。僧人的本分,就是研究经典。真正去参悟和亲身实证的少,泛泛空谈的多。所以达摩祖师,特地前来中国,阐释直指人心的法门。令人亲自见到本来面目,后世就把这个叫做“宗”。
见到本来面目,然后再看经典、修行,才知道一个大藏教,都是自己家里的话。六度万行,都是自己家里的事。因此,宗门的领悟解释,好比是眼睛。教下的修行,好比是双脚。没有眼睛就看不见道路,没有双脚就不能走到家。所以,宗门与教下是互相需要,而不是互相排斥;是互相结合,而不是互相背离。
至于南岳和天台宗,他们最终的指向,大致相同。所以《传灯录》(记载禅宗历代传法机缘的著作)和《指月录》,把两位宗门开山大师列到随应化身的圣贤之辈当中。而高僧传却不把他们列在真理的开解中,而是列在习禅中。这是古代的大德具有慧眼,把宗与教视为是贯穿的。
(二)禅风兴起
到了六祖惠能在曹溪弘法后,禅道兴盛起来。‘不立文字’这样的说法方式,广泛传播。解脱之路逐渐开启,悟门逐日闭塞。所以南岳、青原诸位祖师,都用机警犀利的语言来接引弟子。使弟子们,无法用佛经中的话回答他们。没有真明白佛经的人,就没法明白他们话。他们以此来检验弟子们的修行,是金子还是粗铁,一下就辨别出来了。美玉和石头,永远分开,没法造假冒充。这就是机警犀利的语言方式的由来。从那以后,这种方法日渐兴盛。有见识的人纷纷宏扬,惟恐自己落入俗套,贻误了参学人,败坏了宗门风气。因此,机警犀利的语言方式越演越烈,变化莫测,令人无法琢磨。
以至于有人,呵佛骂祖,斥责经教,要去掉净土宗的修行(对这些事情,南岳慧思大师两句话,就说尽了: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认为这些人的做法,罪孽如同五逆。)因为这样的话,会搅乱人的情绪知见,闭塞人解脱的道路。根基成熟的人听了,马上就能找到归途,彻底开悟,向上提升境界。根基还没成熟的人,因为这些犀利的问题,努力去参究,直到大彻大悟为止。之所以这种方式流行,是因为当时的善知识多,人的根基比较通利,能够明白教理。对于生死问题,比较心切,纵使没能马上了悟,也肯定不会生下劣心,把下劣的学识认为是真法的。
(三)禅风被歪曲
而现在的人,大多数读儒家的书少,不明白世理。没有学习教乘,不了解佛法。刚刚发心,就进入了宗门。而那些懂得话头的人,为了支撑门庭,也学起古人的样子,让刚刚入佛门的弟子去参话头。也不管那些佛弟子,在参话头上,是会得着利益,还是会受到损害。而那些弟子,也不去用心思考那些话头,个个都认为话头就是真实法。或者用自己的学识,去理解他人的一些言谈举止,或者古人的事迹言论。这样,总离不开文字游戏。自己以为理解了,就是彻底开悟了,参学的事情也就结束了。
而那些所谓善知识呢,既然坐在教授知识的位置上,守着一个诺大的门庭,就恐怕别人说自己不够通晓,所以又讲经又说禅。想以通达宗门教理而自居。
谈论宗门的时候,对于古代大德们要人去参究的话头,竟然被当成了开导;而对于佛经中的因果道理,,反被当成是比喻。结果是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人引领着更多的盲人,互相拉扯着走入了火坑。致使后人不能了解古人的芳规,只效仿了些轻视佛法,凌辱祖师,排斥因果的言行而已。
他们对古人的语言,没有真正懂得。而对于出家人的本分,连梦都没梦到过,何况做到。现在,我只是讲一下宗教的语言和意思,略为比较、分别一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