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微文:移山参(二)移山参发展与《嘉庆参务案》
笔者历年来在拜访老放山人和老人参种植者时,常听这些参届前辈提起“下营口”。
从前辈们口中得知,自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前,在东北放山采野山参的参帮和种植人参的大户们每到人参收购季节(白露前)纷纷从关东各地走水路、旱路去营口卖人参,称为“下营口。”下就是去的意思,在地理位置上,营口位于东三省的南端,北方人习惯把往南走称为下某某地,比如乾隆三下江南,南下广州等等。
为什么人参要下营口去卖呢?
主要还是因为营口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营口历史久远,然历代多无独立建制。早在明清之际,营口尚无建制之时,营口周边海域——海城所辖之牛庄、盖平县等便已是商贾云集的商贸港口。据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记载:“本邑海口有二。。。。。。在清季道光以前,为东三省海运交通唯一之商港,南北货物咸萃于此。故我城虽系最尔偏邑,而名闻八闽,声达三江。。。。。。
营口又是明清以来闯关东人们走水路进入关外的必经之路和登陆口岸之一。许多到长白山腹地采参淘金者,多由安东(今丹东)下船,沿鸭绿江上行至长白山区,采到人参或淘到金后下行到营口出售,再乘船回关内。
上图为年营口参茸老店义升源在朝鲜采得野山参照片
因为东北所产人参,在从明清时期到建国前均由各地山货栈包办经营。主要在营口、安东、船厂(吉林市)等地集散。东北人参到达各集散地后,由京帮、沪帮、广帮等行帮的货栈采购。再由他们转销国内各地或出口。
上图为年营口参茸老店义升源在朝鲜采得野山参照片
作为当时东北最大的商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营口较其它人参集散地交通更为便利,关外收参客商等更喜欢到此聚集。照比走旱路也更节省时间和路程,也避免了兵、匪的袭扰和抢掠。
上图为年营口参茸老店在朝鲜采得野山参照片
由于关外客商云集营口,营口收参茸等珍稀药材的山货庄也比比皆是。放山人的野山参和种植的人参在这里也能卖上好价钱。
上图为年营口参茸老店在朝鲜采得野山参照片
据老放山人讲,那个年代每到白露(节气)前二十天,放山人所谓的放刷帚头市刚过,长白山各沟沟叉叉的参帮撮棍下山。
上图为民国时期营口参茸老店正记号收到的野山参照片。
将野山参分好等级,重新打包;选出会讲价钱懂生意经的把头,一起去卖;大帮二三人,小帮或货小的就地卖;
上图为民国时期营口参茸老店正记号收到的野山参照片。
抬到大货、奇货或收获较多的参帮在把头的带领下陆陆续续走水路、旱路奔赴营口、安东(丹东)。到丹东价格能多卖三成,到营口则卖价更高。
上图为开秤前娱乐
营口当年有两条街,一是老城东门里,一是新城南门里,都是收野山参的大山货庄。
只要进店里,营口各参号掌柜都要好吃好喝招待,参帮弟兄们抽大烟、*钱、听小曲。
上图为开秤前听小曲儿
待放山人到齐之日,掌柜杀猪宰羊大摆筵席,公举一人为“经济掌称”,然后开秤打开棒槌包开眼亮货。由经济掌称者评定货物之优劣,评价之多寡,始可出卖,否则不准买卖,过白露扣称(即不买不卖之意)。
基本都是老店老客,各有各的客户,每年都去那个山货庄卖参。客户稳定,一代一代传下来。
开秤时的热闹场面
营口自开港至年为止,一直是东北人参最大的集散港口。在年前后几年中,营口每年集散人参约十万公斤(以种植园参为主),占东北输出人参重量的70%以上。自年东北沦陷以后,日伪统治时期,东北人参产量骤减,营口人参市场衰退,人参经营在被垄断和摧残中起伏。
传承孙良精神弘扬人参文化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