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
常建华
南开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明清史。
著有《宗族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明代宗族研究》《朝鲜族谱研究》《宋以后宗族的形成与地域比较》《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学》等著作十余种,辑有《乾隆朝起居注所见巡幸盘山史料》,主编《宋以后的宗族形态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年鉴》(法国)等杂志发表论文及各类文章三百多篇。
?常建华老师长期研究社会史、明清史,长于宗族史与谱牒学、风俗史、18世纪的国家与社会研究,近几年又江户时代狩野山雪《长恨歌图卷》
寒食与清明是三月的两个节日,一般来说清明节在寒食节後两天。有女性在寒食节参加扫墓的记载。嘉靖《贵州通志》谈到:“寒食墓祭。郡人至日具酒食拜扫先茔,合至亲男女饮於坟侧”。至于清明节扫墓的女性更多,正德江西《瑞州府志》说:“清明日男女携酒肴祭於墓所。”嘉靖安徽《池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季春朔日,士女诣墓所,祭毕加土於冢,挂楮钱标其上,餕余而返。”这些地区墓祭祖先也是男女一起进行的。
祭祖是汉族的大事,不论是家祭还是墓祭,都有女性参加,说明女性在家中和社会上还是有相当地位的。
如果说以上的家祭是在自己家中,墓祭也是以家族为单位,没有外人在场,不足以反映女性对于社会活动参与程度;那么,在一些重要节日如立春、上元节的公共场合,我们还能看到女性的身影,女性可以外出娱乐,观看民俗演出。
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
立春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特点是国家规定立春仪式,同时民间也有其节俗。迎春在立春前一天,由各级官员率下属在城外东郊进行,各地的迎春队伍壮观而有趣味,主要有戏剧、杂技、社伙、舞狮等娱乐形式,表演人员之后殿以春牛,女性前往观看。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余》说杭州立春社伙有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等。届时“郡守率僚属往迎,前列社伙,殿以春牛,士女纵欢,阗塞市街。”崇祯浙江《乌程县志》:“郡尊率僚属迎春於东门之外,各官轿前分列故事、优戏,殿於春牛,士女纵观。”所谓故事,是扮演传说或历史人物,加上戏剧,以吸引观众。何乔远《闽书》:“迎春日多陈百戏,盛亭台之饰,……士女传睹,填街塞巷,自兹春事日盛。”所引资料中的“士女”观看迎春蔚为壮观,其中女性当不在少数,她们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
清代《雍正十二月行乐图》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有张灯之俗。明朝*府规定上元节期长达十天。这一规定始於永乐七年,当时上元节从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官员放假,民间放灯,官府弛禁,纵百姓饮酒作乐,永为定例。宣德二年此令得到再次重申。此后“每至年终,礼部上疏引前例请旨,许来年新正,民间放灯凡十昼夜。”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灯节节期最长的朝代。从现存明代中后期方志看,各地灯节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三天以内,中等是四天至七天,长者为八天至十二天左右。明代平日有夜禁,灯节期间弛禁。明代的灯节,张灯、观灯、猜灯谜更加普遍。《宛署杂记》记京师:“元宵游灯市。每年正月初十起十六日止,结灯者,各持所有,货於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名曰灯市。灯之名不一,价有至千金者,是时四方商贾辐辏,技艺毕陈,珠石奇巧,罗绮毕具,一切夷夏古今异物毕至,观者冠盖相属,男妇交错,近市楼屋赁价一时腾踴,非有力者率不可得。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署灯。”北京灯市的繁华景象,由此可见。女性出入灯市者不少,所以才有“男妇交错”的记载。隆庆河北《丰润县志》说:“上元夕通衢张灯放炬,男女杂游”。也是证明。
明代《西厢记版画》
再次,女性在节日有相当的活动自由,还可从女性在节日进行郊游的看到。
正月初九为天诞日,道教说九日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日,故名。何乔远《闽书》记载:泉州人传讹,“谓是日为天诞,男女靓装丽服,膜拜东郊。”当地女性在初九日要郊游。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古代有到水边沐浴清洁去掉疾病和不祥的“祓禊”等活动。明代的祓禊活动,天启《海盐县图经》引仇霦《海陬上巳述》说:“今北京三月三日多出正阳门、天坛或御河边修禊,南京在聚宝门外雨花台,由长干通道,冠盖相属,壶榼沓陈。都中士女倾城而出,华饰异香,歌管剧戏,杂逞所长。”可见明代的祓禊具有春游的娱乐性质,女性华服香妆而游春。清明正值春光明媚,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女性没有错过这大好时机。正德陕西《朝邑县志》记载:“清明妇女尽出游观,三日乃已。不得举女工,云即举之目盲。”万历江苏《扬州府志》也说:“清明前後之五日,郡人士女靓容冶服,游集胜地,陆行踏青,舟行游湖。”应该指出,踏青往往是借祭墓顺便进行的,不过其娱乐性较强。清明的娱乐性,还可以从女子秋千为戏得到旁证。如万历山东《安丘县志》说清明“女子尤重秋千。”崇祯山东《历乘》:“架秋千为儿女戏。”万历浙江《秀水县志》:“妇人架秋千为戏。”天启安徽《来安县志》:“牧童村女作秋千戏。”
清末周培春《古代美人图》
节日还是妇女为回娘家探亲的时机。正德陕西《朝邑县志》记载:“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迎女之已嫁者。”其它地方志也表明,明代妇女归宁主要是利用这些节日,这些节日也被认为是女儿节。
我们看端午节的活动。《宛署杂记》称:“五月女儿节。……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据此则女儿节俗有两项,一是打扮小闺女,二是出嫁女回娘家。另据其它地方志记载,端午节除出嫁女归宁外,已定亲而未成婚的夫家要赠女家礼物。例如嘉靖河北《隆庆志》:“已嫁之女召还过节,未嫁之女夫家餽以彩币等物。”嘉靖河南《沈丘县志》:“如婚姻者,多以币帛美果相赠,女未嫁婿家赠之,以重其妇女,已嫁者家赠之,以重其女,谓之追节。”追节之俗尤以河南方志记载详细,看来盛行於中原。
中秋节也是出嫁女探望母家的日子。《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嘉靖山东《夏津县志》:“中秋罗樽罍欢月华,女家逆女。”看来这些地区的出嫁女要兼顾夫家和母家的两家团圆,即探望母家,又要回到夫家,不过只能在居住很近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宋代苏汉臣《婴戏图》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名“重九”。重阳吃糕是明代重要的节俗。《宛署杂记》也记载北京的重阳节:“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重阳节的人际交往值得注意,如同诸多地方志所概括的,届时要隆师、逆女、追节。隆师就是看望老师。逆女,即送女儿回娘家。《帝京景物略》记载重阳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女儿节的名称反映了逆女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所谓追节,嘉靖河南《沈丘县志》说:”有婚姻者亦以币帛羹果相赠如端午礼,亦谓追节。”“如端午礼”反映出重阳节追节与端午节追节一样是年俗中姻亲往来的主要节日。隆师、逆女、追节的风俗主要流行於北方,如嘉靖河北《河间府志》:“九月重九,登高泛萸酿菊酒,隆师、逆女、追节。”
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
此外,河北、河南的一些地区,冬至节也有拜见老师、出嫁妇归宁、亲家送礼等活动,嘉靖河北《河间府志》、嘉靖河南《夏邑县志》、嘉靖河南《归德志》均是如此。
回娘家的出行、休息、与亲人团聚的温馨会伴随着已婚的女性,她们并不是只在丈夫家不能外出。
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
最后,节日也有女子人生礼俗。主要在十二月八日腊八节进行。其例证如下,嘉靖河北《霸州志》说该日:“男女剃头钤耳”。隆庆河北《丰润县志》记载:“八日食腊粥,童男女剃头,童女黔耳。”嘉靖河南《夏邑县志》也讲十二月八日“男女剃头”。嘉靖河南《固始县志》有腊月八日“男女剃头钤耳”的记载。万历安徽《滁阳志》则称腊八“为小儿蓄髮”。女子以钤耳表示其成长已经到了可以打扮的少女阶段。
△点击上图购买△
常建华签名钤印题词《中国古代女性婚姻家庭》
毛边本裸背锁线
?全书分为三编,上编对于古代婚姻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叙述。中编主要讨论女性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活动与地位。下编探讨家庭,重点论述累世同居的大家庭与族规家训,也以清中叶河南、江苏为例,分析了人口、婚姻家庭的基本情况,以便读者对于传统社会有所了解。附录两篇为作者的用心之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与婚姻家庭史研究概述》一文,是为想扩大阅读的读者专门写的。《态度与立场: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的若干看法》是应《中国妇女报》之约而写,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关系问题,直击当下,回应现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