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散(原名人参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去苗)甘草桔梗人参(去芦) 川芎 茯苓(去皮) 枳壳(去瓤,麸炒) 前胡(去苗,洗) 羌活(去苗) 独活(去苗),各三十两(各9g)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g,薄荷g,水煎服)。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人参败*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本证是由气虚而风寒湿邪束表,痰湿内生,肺气失宣所致。风寒湿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遏,邪正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寒主收引,湿性重着,肢体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脾虚气弱,湿痰内生,加之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重按无力,为气虚外感之征。由于“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流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寓意草》),故以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立法。
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共为君药。柴胡发散退热,助君解表;川芎行气活血,助君宣痹止痛,俱为臣药。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化痰,茯苓渗湿,升降相合,宽胸利气,化痰止咳,皆为佐药。佐入人参,意在扶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使祛邪不更伤正气,且可防邪复入。如喻昌所论:“……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祛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寓意草》)生姜、薄荷为引,以助发散表邪;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诸药相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宽胸利气,化痰止咳。喻嘉言又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出表解,此谓“逆流挽舟”法。
主辛温以解表,辅宣肃以止咳,佐益气以祛邪。
本方原名“人参败*散”,为益气解表之常用方。以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荆防败*散(《摄生众妙方》)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茯苓 荆芥 防风 桔梗 川芎各一钱五分(各4.5g) 甘草五分(1.5g) 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主治:疮肿初起。症见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荆防败*散即败*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其祛风散寒之力增强而无扶正之功,为祛风散寒、除湿解表之剂,是治疗外感风寒湿表证之常用方。原用治疮疡初起,寒热无汗者。
此足太阳、少阳、手太阴药也。羌活入太阳而理游风;独活入少阴而理伏风,兼能去湿除痛;柴胡散热升清,协川芎和血平肝,以治头痛目昏;前胡、枳壳降气行痰,协桔梗、茯苓以泄肺热而除湿消肿;甘草和里而发表;人参辅正以匡邪,疏导经络,表散邪滞,故曰败*。(汪昂《医方集解·发表之剂》)一人饮酒患伤风,头疼身疼,如火热,骨痛无比,不吃饭,人参败*散加干葛。(《名医类案》)拓展阅读:《名老中医方剂医案》
老年急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发热
某,男,94岁。01年7月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咯痰伴胸闷憋气天。
现病史:患者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大量*黏痰,胸闷憋气,发热,体温37.9℃,无胸痛、心慌,就诊于我院急诊科。
血生化检查:血糖7.65mmol/L,总蛋白60.7g/L,白蛋白34.7g/L。全血肌钙蛋白10.μg/L。血常规:白细胞13.84×/L,淋巴细胞0.,中性粒细胞0.,中性粒细胞数量1.01×/L,C反应蛋白47mg/L。
给予西医抗感染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未见好转。现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发热,咳嗽,咯大量白黏痰,胸闷憋气,咽痛,无头晕,无头痛,纳差,睡眠日夜颠倒,小便频,夜尿3~4次,大便3日未行。
既往史:冠心病病史0余年,现口服脑血康、丹参滴丸等药物治疗。医院诊断脑梗死,给予对症治疗,现有言语謇涩等后遗症。高血压病史1年,血压最高/90mmHg,未治疗。
查体:体温37.8℃,脉搏71次/分,呼吸0次/分,血压/80mmHg,发育正常,营养差,形体偏瘦,精神可,面容正常,言语謇涩,伸舌右偏。胸廓对称,桶状胸,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存在。双下肢轻度水肿,不能自行行走。舌暗,苔*腻,脉浮滑。
中医诊断:咳嗽,风寒束表,湿阻血瘀。
西医诊断:①急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房纤颤;③陈旧性脑梗死;④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组)。
治法:祛风散寒,化湿活血。以人参败*散加减治疗。处方:
*参15g,防风10g,生甘草10g,川芎18g,独活15g,羌活15g,荆芥穗10g,柴胡10g,前胡10g,茯苓30g,生姜30g,薄荷9g,枳壳10g,桔梗10g。3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次服用。
服用3剂后,患者发热退,体温36.8℃,无咽痛,咳嗽、咳痰次数较前明显减少。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5剂,患者发热已退(体温36.6℃),夜间失眠,偶有胸闷,纳食可,二便调,未见其他不适。查体:面色红润,血压/70mmHg,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舌暗红,苔*白干腻,脉弦,以桃红温胆汤加减治疗,取《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之意,患者服用14剂后,诸症消失。
按:人参败*散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具有发汗解表、祛风除湿的作用,是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本案患者为94岁高龄男性,年老虚弱,又有冠心病、陈旧性脑梗死等多种慢性疾病,久病伤及气血,导致气血不足(正虚),加之外感风寒,肺失宣降则见咳嗽、咯痰,风寒与人体卫气交争于机表,正邪交争则见发热。患者长期嗜好吸烟,吸烟达60余年,体内生湿、生瘀。湿浊阻滞气机,瘀阻胸中,故症见胸闷、憋气。舌暗,苔*腻,脉浮滑亦为风寒束表、湿阻血瘀之症。中医辨病为发热,辨证为风寒束表,湿阻血瘀。故方用人参败*散加减。方证相应,故取佳效。[何庆勇,马士芳.古方治疗老年发热举隅.世界中医药,,8(4):46-48]
心悸(病*性心肌炎)
迟某,男,19岁。年4月6日初诊。
5个月前因受寒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自服感冒药未能缓解,继而出现高热、心悸、气短、乏力,医院诊为病*性心肌炎,予ATP、COA、*芪、刺五加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治疗,有所缓解,但经常心悸气短,每逢感冒、劳累或紧张时加重,现兼有头晕,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自汗,微恶风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而细。
诊断:心悸。证属风寒外袭,*邪犯心。治宜解*发表,益气养心。方用败*散加减,药用生晒参0g,甘草15g,茯苓30g,川芎15g,独活15g,羌活15g,柴胡15g,枳壳15g,桔梗10g,*芪g,酸枣仁0g。3剂,水煎口服。嘱其注意保暖,勿过劳。
5天后复诊:言服药第二天即明显见效,头不晕,气不急,心悸消失,睡眠较好。3剂服完,诸证若失,唯不能劳累。效不更方,续开6剂,以资巩固。
按:心悸一病,病机多为心失所养,邪扰心神,而其具体原因众多。经多年临床观察,由于寒温不适,*邪侵袭,心脏受损者越来越多,现代医学谓之病*性心肌炎。本方以败*散减前胡以祛风散寒解*,用人参、*芪、酸枣仁益气养心安神,药证相符,所治甚夥,均收如鼓应桴之效。[张晓明,王桂香.败*散治疗疑难杂症四则,实用中医内科杂志,,(6):94-95]
感冒吴某,男,0岁。年4月8日就诊。
症见:咽喉痒痛,继则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肢体酸痛,渴不欲饮,舌苔薄白,脉浮而紧。证系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予荆防败*散剂,服后避风取汗或吃热稀饭、米汤以助发汗而愈。
按:感冒临床常见,败*散不仅仅用于表虚证,无论是表实证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只要有“一分恶寒、头痛、肢体酸痛”均可用此方加减治疗。如风寒表实证偏重,可去人参,加荆芥、防风,增强辛散风寒之力,如《摄生众妙方》中荆防败*散;风热表实证偏重或者其里热证候显著时,即去人参,加金银花、连翘解表清热,如《医方集解》银翘败*散;暑热偏胜,即以银翘败*散去独活、川芎,加淡竹叶、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湿邪偏胜,即去人参,加藿香、佩兰芳化宣表。[周和水.败*散临床应用体会.江西中医药,,30(3):7-8]
急性菌痢
*某,男,35岁。年8月16日就诊。
近几天因天气炎热,恣啖生冷瓜果,晚又喜卧室外,遂骤然起病。先头痛身重,恶寒发热,体温最高达38.9℃,后出现腹痛,痢下赤白脓血,日10余次,后重甚。某医院查大便有痢疾杆菌及大量脓细胞,少许红细胞,诊为急性菌痢。用木香槟榔丸、保和丸等治疗,1天后寒热不退,便次更多,腹痛、后重更甚,且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察其舌淡苔白腻,脉浮数无力。为病起外感,表证仍存。治应逆流挽舟,改用人参败*散加味。处方:
人参、荆芥、防风、茯苓各1g,柴胡、前胡、羌活、独活、枳壳、桔梗、川芎各10g,甘草、薄荷各6g。
每日1剂,水煎次,取汁混合后早晚分服。
服3剂后表解里和,痢下渐止。前方去荆芥、防风、川芎再服3剂,诸症悉愈。[王利*,尚学瑞.中医传统治法运用验案四则.实用中医药杂志,,1(1):75-]
逆流挽舟法配伍风药机理浅探
逆流挽舟法的运用开创于汉代张仲景,继之金元张从正发挥,至清初喻嘉言始立“逆挽”之名,成为治疗痢疾的重要方法,人参败*散为逆流挽舟法的代表方,为后世所重视。
清代喻昌精研治痢方法,将逆流挽舟法治痢明确为治疗大法。强调“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在具体运用时,喻氏认识到本病具有两大病理特点,一为表邪内陷,主张宜汗而引邪外出。其谓:“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证可治,危证可安。”二是阳气下陷,喻氏认为,痢疾是阳明胃肠之病,下痢奔迫,水谷之气由胃入肠,疾趋而下,始初是少阳生发之气不伸,继而是随痢下陷,故治痢泛求三阳,不如专求少阳,使生发之气升举,则水谷自然化生精微,输泄有度,而无下痢奔迫之苦,因而在治法上强调升阳和解。根据以上病理特点,在用方上,喻氏推崇人参败*散为“逆挽”法的代表方,对后世影响较大。
对于痢疾兼有外感表证者,可以解表治痢,内外同调,但若执泥以必有外感表证作为应用本方的依据,则恐有违喻氏倡导该法之原意。
首先,喻氏在论及该法时曾说:“所以当从少阳半表之法,缓缓逆挽其下陷之清气,俾身中行春夏之令,不致于收降耳。究竟亦是和法,全非发汗之意。”
再者,本法既名之曰“逆”“挽”,意即“逆”表邪内陷之势,“挽”其邪转出于外,其用方虽是以解表药(风药)为主,但其着眼点却不在外感表证,而是借助风药辛散透达之力,自里而表提领内陷之邪外出。后世所以拘于必有表证之说,是囿于本方组成以风药为多,而对于风药如何“逆挽”之理,未尽明确之故。
其三,表证含义颇广。张子和曾谓,表者,乃皮毛、肌膜、经络、脏腑、苗窍之总称,广义上它们皆属于“玄府”的范畴。表证不仅表现在皮毛、肌肤、肌腠上,而且脏腑等深在组织也有表证。结合前述,逆流挽舟法所治的下痢,应属于肠腑之玄府闭塞而形成的肠腑表证,在治疗上,宜通过“汗以泄其表”,开通肠腑之玄府,使气血和调,津液流通,则下痢可愈。故认为人参败*散所治的表证,应包含肠腑表证在内,并非仅为外感肺卫表证。
其四,先贤对于风药的运用,心法颇多,认为风药不仅能疏散表邪,通过不同配伍,又具有升发清阳、降泄浊气、起津润燥、理脾化湿、疏泄肝气、发散郁火等作用,拓宽了风药的临床应用范围。
临证所见,久痢不解,阳气下陷,或脾胃阳气受遏,寒湿积滞不化,气机升降失序,患者虽身无恶寒发热,此时配伍风药(如荆芥、防风、苏叶、葛根、柴胡等),全无外感表邪可凭,意在升举清阳,鼓荡阳气,调畅气机,托举邪气外解,使内陷之邪“转从表出”,此正是逆流挽舟法之精义所在。[崔霞.逆流挽舟法配伍风药机理浅探.中医研究,,18(1):10-11]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方剂学》十三五规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名老中医方剂医案》
主编/贾波,高秀兰;本文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085803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