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北方战乱等原因,中原民众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迁徙,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糯米酒,糯米煮熟后,拌上酒药,装进大缸里,盖住缸口,发酵四五天就可以生酒。将生酒装入酒坛,用泥巴封紧坛口,在酒坛周围燃起炭火,文火焖三四个钟头,揭开酒坛盖,一坛*灿灿、香气诱人的糯米酒就做好了。客家糯米酒(又称客家酒娘)是一种汉族传统名酒,酒清淡如水,好入口。糯米酒制作很简单,凡客家山村女子都能酿,是客家女子独有的技艺。酿酒是女人的事,在客家山村没有不会酿酒的女人,女人能不能持家、会不会持家,很大程度上就看能不能酿出好酒。客家糯米酒在刚酿好时呈蜂蜜色味甘甜,但当酿好的酒陈的时间长了以后酒又会呈暗红色,其色浓厚味道香醇,是客家人待客之上品。
客家人酿酒,如同举办隆重喜事,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要盛上一碗糯米饭敬佛先祖,也要盛些糯米饭给四邻分享。直至将糯米饭倒入酒缸盖紧,而后日子,便等待酒缸里的酒发酵,只需个把月,侧耳细听,便能听见酒缸里扑扑作响,仿佛精灵的欢歌,酒香四溢。客家人酿米酒,是一种很纯朴的民风,如同岁时节令,年年岁岁的轮回。即使不喝酒人家,也要斟上一缸招待客人。来了客人,倘若没有酒,再丰盛的菜肴,也失却热情的气氛。逢年过节是必须有酒的。客家人有句谣谚:男人喝正月,女人喝坐月(生孩子)。就是说,正月里男人可以开怀畅饮,整个正月浸泡酒中,而平常很少喝酒的女人临到生孩子时,却用米酒滋补身体、调剂血脉。几杯酒落肚,便飘飘欲仙,有远离红尘的感觉,很是怡然陶然。在农村,家家户户必酿酒,他们酿酒的米以斗、石计,酿酒的量以多少缸计,其酒文化尤为独特,好客好到不醉不让走的地步。冬季的日子里,屋外天寒地冻,屋檐灯笼高挂,屋里其乐融融。人们围着饭桌,津津乐道的是那壶滚烫的家酿酒。一壶米酒烫上来,每人斟上一碗,配上腊肉炒芥菜冬笋,来一块盐酒鸡,痛快的话就来了。亲戚、朋友,借助酒兴,掏着心窝子里的话,平时不敢说的话,平日里欠着谁的情,借着滚烫的米酒了结,邻里和谐,诸事太平,皆因有酒。
糯米酒有“百药之长”的美称,是医药上很重要的辅佐料或“药引子”。中药处方中常用糯米酒浸泡、烧煮、蒸灸某些中草药,或调制人参再造丸及各种药酒。糯米酒还具有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冷喝有消食化积和镇静作用,对消化不良、厌食、心跳过速、烦躁等有疗效;烫热饮用能驱寒祛湿、活血化淤,对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等有益;如与鸡蛋、红糖同煮或冲服,则补中益气,强健筋骨,可防止神经衰弱,神思恍惚,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症;如分别与桂圆或荔枝、红枣、核桃、人参同煮,有助阳壮力、滋补气血之功效,对体质虚衰、元气降损、贫血等有疗效。糯米酒甘甜芳醇,能刺激消化腺地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糯米经过酿制,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温中益气、补气养颜,适合所有人食用。特别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更加适合。在糯米酒中打个蛋花或加入适量红糖滋补效果更佳。用糯米酒炖制肉类能使肉质更加细嫩,易于消化。糯米酒还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的功效。糯米酒酒精含量低,但“后劲”足,不可贪杯。
客家人除了自饮娘酒外,还把它当作礼品。在婚礼中娘酒是女方回赠男方的礼品,女方把自家酿制的娘酒和其他礼品一起用扁担挑送,俗称“送酒担”。如果客家人生了孩子,婆家要备一壶娘酒、一只公鸡、一挂鞭炮,送往女方家里报喜。如今客家娘酒不仅成为客家人春节喜庆日子饭桌上必备饮品,更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顺联动力商城搜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