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1/4 21:35:00
和一位茶友喝茶,谈起了茶行业发展的路,茶友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茶企,加起来都不如一个立顿么?”我问:“为什么?”茶友说:“因为没有标准。”当时我就懵了,懵,是因为,即使有标准了,我们就能超过“立顿”了?不想说话,喝茶舒服。茶友见我不说话,继续说。“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茶企规模小而散的背后,其实是标准化在作祟。茶这个行业,大家的思维都太传统了,没有用标准化、爆品的思维去考虑,但只有实现标准化,将评判标准固化下来,将所有内容量化,才能实现规模化,之后才有品牌化。”我有时候真的不想对茶行业进行评论,中国茶的优势是标准+多样化,立顿是统一标准化,这根本没法比较。当时我就回了一句话:“漫山遍野,统一标准化的农药,转基因的农药的韵味,你要不要?”话一出,我知道,我又把天聊死了。茶友愣住了,继续问道,农残,转基因跟茶叶标准化有什么关系?我真的不知道一个喝了十几年的茶客,会问我这么低级的问题。收敛一下脾气,随后说。我们现在的茶叶产量上去了,要茶叶产量,植物需要的是营养,营养不够肥料来凑,这你明白吧。现在看到的产量不是真实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喝的茶,很大部分品牌茶都是打肥料了,肥料有农家肥,有生物,转基因,激素,膨大剂,农药的复合肥,也就是说,我们喝的茶基本属于统一的添加剂茶叶。大部分茶叶在使用过这些化学复合肥后,味道都差不多,所以我们喝的茶,即使有花香味,也感觉不出有多好,因此我们总想换口味或者染上了茶瘾。而很多专家,教授和你说,普洱茶转化是有保质期的,几十年后的碳化是在所难免的,你懂了吧。而真正的普洱茶是越陈越香的,什么叫越陈越香?以陈皮为例,几十年后很贵,我们都知道为什么。而真正的普洱茶保存完好,保质期也最起码一百年以上,当它到了这个年份,才有效果。如果没到这个年份也有,问题是你感觉不到。茶友认为我是乱说的,毕竟这十几年下来,喝茶无数,香气滋味是不一样的。不信也罢,理论上复合农药的茶,茶味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喝多人喝茶不懂“味道”而已。我见他不信,我也不想说服他,因为没必要,十几年了,分芽头品质都分不出,足以说明,农药茶喝多了,多费口舌,多生事端。茶友离席后,待他出门的那一刻,我就问了一句,平时喝生茶是不是胃疼?茶友一惊,问:“你怎么知道?”我没应他的话,继续说:“今天胃疼么?”他似乎发现了什么?接着说:“普洱茶没那么神奇的,没有喝到平日的那种发热出汗。”我回了一句:“要知道普洱茶,需要一套标准,它最起码需要28小时才能明白,如果你需要真正明白普洱茶,可以来找我。”茶友走了,他想知道为什么没发热出汗,没感受到茶气,等等。但他这样的想法,涉及到28小时内容的核心,因此,我才这么说,我只是很诚心地回答了他的疑问,也告知了他身体问题,更说明了茶显灵的问题。至于他可以领悟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把茶友送走,想想他今天提到茶行业没有标准的问题,我只能摇头,为什么院士发表这样的话?国家是有QS或者说SC生产标准的,我们传统是有标准的,食品安全就是标准,食品安全比现在的等级标准,哪个大?我们当然认为食品安全标准高。然后呢?什么是安全?茶叶是不是应该符合“无公害”,“无毒”又或者说往美好的方向“养生”方面走?有了这个目标,是不是就等于我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叶的价值了?我为什么说他平日喝茶伤胃?伤胃了叫安全?符合安全标准?茶友喝了十几年的品牌茶了,所以我今天问他胃疼不疼,并没有其他想法,只是希望他喝茶解解毒,这是茶叶应该有的效果,真正的生茶不伤胃。上面这段话什么意思呢?现在喝品牌茶十几年的人,还喝茶伤胃,足以说明,安全性并没有保障,那还谈什么标准化,去谈芽叶等级与好看?我不知道不能保证安全的理论上的标准化算什么标准化。普洱茶,茶行业发展也有50年以上了吧,普洱茶行业的崛起,大家也认为有10年以上了吧,为什么还是水深呢?翻来覆去,不就是一个标准化与安全问题所反映的价值观问题么?一直以来,今天很多学者,专家,教授,品牌,并没有把中国传统正确看待,如果把中国传统与现代科技放在同等层面看,那么这样才能知道,标准是什么。中国传统的标准,是整体的安全,因此我们做的东西,很难达到量产化的标准。西方工业标准,以好看为标准,所以很容易做到量产化标准,我下面来举一个例子。就拿当今的现代化标准来说,我们认为,食物的营养决定我们的健康,理论上芽头内含物质最多,所以我们选择芽头,而且很好看,所以种植大小相同、颜色、嫩度一致的茶叶,这是理论。那么问题来了,详见:陆羽《茶经》的新发现之普洱茶与中药,西药的秘密。《茶经》“一之源”的文字,最后一段,“茶为累也……”这一段说明了,找茶很累,跟找人参类似。这里还介绍了人参的品质,上中下,下等的没有药用价值。假如产地不对,是没有效果的。这一段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就算是大小,重量,色泽一致,它们的效果是不同的,这又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外形不能说明品质,外形不能说明安全性,这就是中国人的标准。今天的标准化,没有考虑中国人的文化属性,而中国的文化,一直考虑整体性,为科技让路。我不知道刘院士说的算不算忘本行为,但这样的不公平,被搬到了台面上。在科技标准化方面,很难保证我们的健康,也就是说“爆品”不会使我们健康。就中国的标准来说,我们做茶,以人为本,需要做到的是茶的价值。今天要找陆羽当年的茶,越来越不容易,不只是成本问题,还有陆羽掌握的技术问题,从他选择茶,选择的地区,做茶的工艺,每一步都要做到安全性,非常难,主要是原料问题,工艺制作等等。有人说,这么多产量,还找不到?还是以上面那段5分钟视频说话,这段视频,短短五分钟,我花了5个多小时,它里面运用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现在只能看到的是茶汤有区别,如果喝到了,你会大吃一惊。因此,中国茶是有标准的,中国茶的标准是——健康,但是需要懂茶做前提标准,而普洱茶懂茶的那把钥匙,在于28小时入门普洱茶。工业茶的标准,在于随机安全。什么意思呢?即使是标准化了,安全检查也只是随机抽样检测,这个大家必须明白。因此,购买茶叶是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吃的是食品营养,如何选择,大家通过本文应该心中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