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生长环境 » 北大荒记忆在北大荒放山用三只眼看世
TUhjnbcbe - 2024/12/15 19:07:00

赵叔在吉林老家是有名的放山老把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赵叔来北兴他儿子家小住。北兴南面的完达山弓背上有一座七峰山,那里山林莽莽,丘陵纵横,赵叔凭他的经验感觉这里的气候、海拔、地形、土壤非常适宜人参的生长,断定山上一定有野生人参,便想去放山。我以前就听说过一些放山的传奇故事,渴望能有亲自体验的机会,因为我和他儿子是邻居,于是就有了第一次放山的经历。

“放山”是东北地区的老话,指有组织地上山采挖野山参的活动,最早起源于长白山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放山有许多讲究,要先由被称为“把头”的领头人组织人员,这叫“拉帮”,拉帮人数为三、五、七、九人不等,期望回来时加上人参为双数。然后要选一个黄道吉日---有三、六、八、九数字的日子进山。放山最好的时节是每年的七至九月,这段时间人参籽由绿变红,鲜艳显眼,容易辨认。放山一般以七天为一个周期,也叫“一棍”,所以进山要带够一个周期的干粮。

赵叔选定了进山的日子,那天我们一行五人,天刚见亮就动身了,到达七峰山深处时太阳已偏西。按照赵叔的安排,我们先压“戗子”,就是搭建窝棚作为放山期间的住所。压“戗子”是放山中的大事,要考虑到安全和方便,不但地点要选好,也要压得好。赵叔说以前放山压“戗子”要扒桦树皮或割茅草覆盖在上面遮风挡雨,现在我们用随身携带的塑料布,这样就省劲多了。搭好窝棚后,我们又在里边用木头杆搭建好简单的床铺,然后到附近砍伐站杆,准备做饭和打火堆的烧柴。火堆要彻夜不熄,既能防止野兽侵扰,又能防止深林中的蚊虫,烧红的炭火铲放到床铺下还可用来驱蚊、取暖、防潮。吃完饭,大家围着窝棚前隆起的火堆聊天,听把头讲放山规矩和人参故事。

赵叔讲,放山的时候要留心“兆头”。“兆头”是放山人挖出人参后,在发现人参附近的大树上,对着发现人参的方向砍掉一块长方形树皮,在露出的木质部上砍杠做记号,左边杠数代表放山人数,右边杠数代表人参批数,是为了纪念收获并为后人留下的提示。以前放山发现人参,要由领头人老把头拿出拴有铜钱的红绳,一端拴在人参茎上,另一端拴在索拨棍上,要在人参植株上搭个小支架,上面放遮阴的东西,把人参罩住,意为锁住人参。

传说中,人参是有灵气的,被称为人参娃娃,要防止人参“土遁”逃跑。挖人参是最有技术含量的活儿,由老把头亲自用手扒去人参植株一米左右范围内的乱草树叶,再仔细剥离土层,细心地清理每一根人参须子,逐渐向人参根部挖去。一旦挖到须根或者主根附近,就必须用鹿骨扦子清除土壤,保证不损坏人参的任何一个部分,即使是最细的人参须也要完整无损,这个过程叫“抬棒槌”,寓意人参很大很重,需要“抬”出来。赵叔还说不是随便一支人参都可以被称为野山参,野山参的标准是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15年以上,才可称为野山参。超过15年参龄,体型好,够重量的人参,市场上每株能卖到千元以上……

第一次放山,一切都觉得新鲜,晚上我躺在“戗子”里,观星汉灿烂,听松涛回荡,脑海里翻腾的都是美丽神奇的人参故事,听着夜鸟的鸣叫声和不远处野兽时不时的嚎叫声,劳累了一天的我依然兴奋无比,好久才进入梦乡……一觉醒来,山间朝阳初照、谷间薄雾弥漫,宛若身处仙境一般。

吃完早饭,我们准备“压山”,就是搜寻人参。在压山前,赵叔根据放山经验,观察山形地势和树木草头,判断哪里会生长人参,去哪片山林这叫“观山景”。压山时,每人砍一根长约一人高的拨草寻参兼拐杖的棍子叫“索拨棍”,所有放山的成员站成一排,齐声呐喊:“开山了……”目的是提振士气,惊走野兽,这叫“喊山”。经历了这样的仪式,压山才算正式开始,大家拿着索拨棍,按顺序横排,两人间距丈余,拨草缓行,寻找人参。

森林里气候多变,瘴气弥漫,荆柴封路,蚊虻成群,在茫茫林海中寻找野山参,犹如大海捞针,异常艰难,有时艳阳高照,有时雷雨交加。有两天,老天一直下雨,虽然我们带有雨具,但是在树林里穿行,不多久全身就湿透了,衣服贴在身上,激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晴天时候,虽然早上露水大,一会全身都是湿的,但到中午就变干了,比雨天少遭不少罪。就这样,我们一连几天早出晚归,但却一直没什么收获,就在我们有些泄气的时候,赵叔发现了“兆头”。

看到“兆头”我们信心倍增,马上按迹寻找,不多一会,赵叔就发现了一株“二夹子”人参。人参在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叫法:出土一后,只长三个小叶时叫“三花”;两年生五个小叶,形似手掌叫“巴掌”;长有两个复叶,每个叶具有五片小叶叫“二夹子”;生长有三个复叶的叫“灯台子”。以后随着年份的增加四复叶叫“四批叶”;五复叶叫“五批叶”,据说最多只能长到“六批叶”,所以六批叶最珍贵。这株“二夹子”,参龄比较短,放山有规矩,讲究挖大留小,不能涸泽而渔,大家商量不挖这棵人参,让它继续生长。

这一棍没啥收获,干粮也快吃完,赵叔决定下山,本来准备回去休息一下,补充给养后再来“一棍”,但是因为赵叔老家有事回去了,就没有成行。这么多年过去了,第一次放山的情景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我怀念深山中的那个小窝棚,那夜晚的篝火,那原生泥土和草木特殊的气味……我一直期盼能再次去放山,能亲手“抬棒槌”。

终于,时隔近三十年之后,我第二次放山了!那是去年九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外地朋友打电话说要来放山,我赶忙联系林下参场的主人老周。他第二天早早就在山脚下等着我们的到来。老周的老家是人参之乡吉林抚松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农场号召种植林下参时,他承包了一片山场,就在我们当年放山的地方,模仿野生环境,种植林下参,并取得了成功。现在老周常年居住在这里,用的是太阳能发电,喝的是山泉水,自己蓄养禽畜,种豆种瓜,自给自足,怡然自乐。他家不仅在场部有商店卖林下参,还开网店,同时还推出了放山项目,让有兴趣的顾客自己到山场选择人参后亲自采挖,既保证货真价实,又享受挖参乐趣。

现在山上变化很大,国家发展风电新能源,当年挖参的山头全都安装了风塔,风电公司为安装和维修风扇方便,通往每个山头都修有道路,山道虽然蜿蜒崎岖,有些颠簸,但开车上山很容易,我们直接把车开到种植林下参的山场。

为了让大家体验一下放山的感受,老周给每人发了一根“索拨棍”,我们特意没有走寻常进山的老道,而是学着以前放山人的样子,寻些未有人迹的野路走。通往参场这段路,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棘草丛生。有的地方枯叶没膝,倒木拦路,深一脚浅一脚,歪歪拽拽,好不容易,老周才把我们带到他最早种植人参的山场。这里的林下参参龄老,多是五六批叶,老周说野山参繁殖是靠鸟兽等自然传播,成活率低,林下参是人工将人参种子播撒在适合生长的深山密林之间,不打药施肥,不人工干预,任其自然生长,历经十几、二十几年以后长成。由于林下参生长周期长,期间经过鼠虫嚼咬、畜兽踏吃、灾害侵蚀等自然选择和淘汰,平均每年损耗率在百分之十左右,最后收获的人参,可以说是历尽磨难,九死一生,当初一亩地种一万棵,这十几年下来,一亩地能剩一两千棵就不错了,因为栽种不易,所以价格也就非常昂贵。

老周让大家自己挑选喜欢的人参后,开始给大家讲解放山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抬棒槌”。老周拿出带来的挖参工具,指导大家自己动手挖参。我选了一棵6品叶的人参,参籽红艳,茎秆有筷子粗细,我小心翼翼,慢慢挖着,在老周的帮助下,把人参完整地“抬出”来了!几十年前放山没有实现的“抬棒槌”愿望终于实现了!接着要打“参包子”,就是用有苔藓的树皮包裹适量的“原坑土”,将人参放在里面捆绑好,主要是防止人参跑水,利于保鲜存放。大家按照老周的指点,包好自己挖的参。

回到山脚下,热情的老周招待大家吃了顿别有风味的农家饭,大家酒足饭饱,携带着战利品满意而归。

作者:伦立武,北兴农场工会干部。爱好文学,闲暇之余,喜欢拼凑些文字,文如其人,土得掉渣。

来源:浓情黑土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大荒记忆在北大荒放山用三只眼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