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林厨房的小林。很高兴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多数人都没有吃过的美食“鸡头米”,新鲜的鸡头米很快就要大批量的上市了,大家可以买一点试着煲汤给我们最爱的人享用,营养丰富,美味又可口。
小时候每到暑假就喜欢到外婆家玩耍,外婆家屋后有小河,印象里河中总是长满了荷叶,和小伙伴们躲着家人在河里游泳戏耍,要么采一个莲蓬尝尝,要么就摘一朵出淤泥不染的荷花玩闹,天气闷热总是有躲不过的大雨,于是和玩伴们头戴荷叶帽,身披荷叶雨衣,站在木桥上寻找在荷叶从中躲雨的龙虾身影,他拿钓龙虾的杆,我拿网兜,两相配合好不快乐!这条小河有我童年的快乐,也让我见识了更多所未见过的东西,开阔了眼界,像终于见到了藏在画本里的“荷花”,从未吃过的“莲蓬”,鲜甜的“荸荠”,最让我无法忘记的还是有“水中人参”称号的“鸡头米”。
梁代陶弘景曰:茎上花似鸡冠,故名鸡头。
那时候总是奇怪为什么叫做“鸡头米”,直到见到了它的外壳才明白这个名字的来历,外形像鸡头,剥开外壳里面就是我们能够食用的鸡头米,我记得那个时候剥出的新鲜鸡头米外表很滑,洗净后用水煮熟后吃,外面一层硬壳吃在嘴里很苦,但是剥掉外壳后里面的“米”很洁白软糯,很香,没事的时候总是揣点在口袋里来一个“先苦后甜”。一直到后来才知道我小时候采摘的“鸡头米”并不是最优质的,最好的“鸡头米”是苏州地区出产的,果实比较大,口感软糯,细腻香甜,一般都作为鲜食,用来煲粥也是妙不可言,而且国人食用“鸡头米”历史也较为悠久,最早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种植“鸡头米”的记录,而且始终都是以苏州产最为优秀。
清沈朝初《忆江南》云:“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苏州的鸡头米也叫“茨实”,最好的食用方法就是鲜食,用来煮粥很容易就可以煮透,相比较于干货还是很容易的。新鲜“鸡头米”的尝鲜时间非常的短暂,一般大量上市在八月中下旬,至十月份结束,也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而已,可想有多珍贵,但这也只是它为什么这么珍贵的一个原因之一,采摘和处理“鸡头米”更是一个很繁琐很耗费人力的工作,为了“鸡头米”不受阳光照射而发生氧化变色,就要每天早起在凌晨采摘“鸡头米”,然后挑选出的新鲜优质的鸡头米再经过人工一颗一颗的剥开去壳的,由于其壳较硬用机器剥并不能保证其完整性,所以人工剥壳也是很耗费人力的,并且其产量也不高,所以在市场价格上都很贵,特级的鸡头米可以达到块一斤左右。苏州的“鸡头米”和普通北方产的鸡头米还是有差别的,苏州鸡头米由于是人工养殖所以个头大,外壳没有刺,有的甚至是光滑的,口感软糯。一些野生的鸡头米个头较小外壳有刺,营养和口感比不上苏州“鸡头米”。
“鸡头米”营养丰富有“水中人参”的称号,含有很多优质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具有延年益寿,补肾壮阳,健脾养胃,除湿止带,抗癌防癌的养身功效,夏季人体湿气重,常吃也可以去除湿气,爱美的女士常吃也有改善肤质,补充抗衰老所需的营养物质,古人也将“鸡头米”列为进补的上品,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的进补佳品,在老祖宗的《神农本草经》里也有相应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鸡头米”营养丰富,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生态美食,吃法要讲究才不能辜负这个进补上品,我说的“讲究”其实就是要简单操作,吃其原味,可以把煮熟的鸡头米直接食用,每天吃一把,既营养又美味,但如果这么吃法,我估计一斤都是不够我吃的,价格又那么的贵有点舍不得,所以煮粥和甜汤就成了最好的选择,需要注意的就是“鸡头米”不宜煮的时间太长,否则会失去其软糯的口感,可以在粥煮好的最后几分钟放入新鲜的“鸡头米”略煮即可,或者可以将新鲜的“鸡头米”碾碎成糊状再和糯米或者大米同煮也是美味。如果是“鸡头米”的干制品就要打成粉或者浸泡后和其他食材同煮。而最传统的吃法就是水开后放入鲜“鸡头米”煮开,再用藕粉来勾芡(不勾芡也可以),出锅后撒上白糖桂花即可,做法简单却美味可口。
我是小林厨房的小林,感谢您的阅读,您的理解与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信心,我相信我会制作出更好的家常美食文章供大家分享,如果您喜欢自己在家里做菜,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