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生长环境 » 名中医牛兴东治大肠息肉的验方秘方
TUhjnbcbe - 2024/9/13 19:54:00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m.jpm.cn/article-70129-1.html

全国名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牛兴东擅长运用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积累了丰富的大肠息肉治疗经验。

大肠息肉起病隐匿,其中腺瘤性肠息肉与肠癌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目前西医治疗以内镜下息肉切除为主,但肠息肉切除后复发率较高,据文献报道,1年内累计复发率为38.1%,2年内累计复发率为78.2%。因此,治疗大肠息肉并预防其复发对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

大肠息肉属中医学肠癖、肠覃、泄泻、便血等范畴。“息肉”一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灵枢·水胀》曰:“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故牛兴东赞同以“大肠息肉”作为本病中医病名的观点。

牛兴东认为腺瘤性大肠息肉虽然病位在大肠,但与五脏六腑均有关系,尤其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牛兴东提出,无论何种类型的大肠息肉,均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为虚,局部为实;全身为寒,局部为热;脾胃虚损为本,痰瘀、浊毒为标。在临床治疗中,应以扶正化积为基本治则,以健脾温肾、化瘀解毒为基本治法。

治疗经验

健脾本病初期多由脾胃虚弱所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津液不能输布、运化,聚而成湿,湿属阴邪,其性趋下,大肠处于下焦,故湿邪更易侵犯大肠,《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景岳全书》曰:“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说明脾胃虚弱则饮食水谷不能尽化而积聚成痰,病久痰湿困脾,则脾虚更甚。

大肠示意图

痰随气血运行,内而脏腑,外而经脉,无处不到;痰性黏滞,易阻碍气机,经络不畅,则血行瘀滞,故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瘀血、痰浊积久化生郁热,变生浊毒,蕴而入血,积于大肠,由无形浊毒积渐而成有形浊毒,最终导致大肠息肉形成。

因此,牛兴东认为治疗大肠息肉,健脾为第一要事,采用炙黄芪、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使脾升胃降,气、血、津、精、液输布正常,以达“养正积自消”之目的。

温肾《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肾脏内藏人体元阳,乃先天之本,元阳充足,乃可温煦推动脏腑气化。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言:“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说明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赖于肾阳的蒸化温煦和激发推动。

赵献可《医贯》云:“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阴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腐熟,始能运化也。”强调欲补太阴脾土,先补肾中少阴相火,温肾即是温脾。

《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则饮为阴邪,得阳则易化;二则痰饮与水湿同类,其性属阴,饮成之后,更伤人阳气。

因此,治疗痰饮总以温阳为原则。牛兴东喜用四神丸加减以温肾散寒,处方选用补骨脂、肉豆蔻、盐吴茱萸、肉桂、炮姜、熟附子(先煎)等药,单刀直入,峻补肾阳。

汪讱庵曰:“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吴茱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

肉桂协附子补火助阳,《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曰:“附子、肉桂补火回阳,专以引火归原,而虚阳无不敛藏于肾命……为阳虚火发之专方。”

《汤液本草》记载肉桂可“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其擅补命门之火,以助阳消阴,且作用温和持久,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得配本草》曰:“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有阴无阳者宜之。”

化积大肠息肉乃瘀血、痰浊积久化生郁热,变生浊毒,蕴而入血,积于大肠而成。牛兴东防治大肠息肉注重化积,善用醋莪术、丹参、山慈菇、藤梨根、凤尾草等药物,化痰祛瘀、清热解毒。醋莪术、丹参活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

《金匮要略心典》提出:“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山慈菇、藤梨根、凤尾草能清除积块中的郁热,兼有散结功效,且入大肠经,能引药直达病所。

《现代中药学辞典》记载凤尾草的性味功效为:“味淡、微苦,性寒。归大肠、胃、肝、肾经。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

根据上述治法治则,牛兴东自拟肠息化积汤治疗大肠息肉,临床效果较好。

药物组成:

炙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补骨脂15g,肉豆蔻6g,盐吴茱萸6g,肉桂15g,炮姜15g,熟附子6g(先),醋香附12g,醋莪术10g,丹参15g,山慈菇10g,藤梨根10g,炒鸡内金15g,肉苁蓉30g。7服,日1服,水煎mL,分早晚2次服用。

典型医案

男,30岁,年4月21日因腹泻、腹痛6个月初诊。现患者因饮食不节逐渐感到胃肠不适,于6个月前出现腹泻、左下腹疼痛等症状。

刻下症:大便稀夹有黏液,每日3~4次,晨起即泻,伴有腹痛,小便频数;四肢不温,全身怕冷、倦怠乏力;纳差消瘦,睡眠一般。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弱。

辅助检查:电子结肠镜示多发性结肠息肉多个,直径约5~10mm,电凝切除3个。病理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混合型。

诊断:(脾肾阳虚型)肠息肉。

治法:补脾益肾,消痰化积。

方药自拟肠息化积汤加减:炙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补骨脂15g,肉豆蔻6g,盐吴茱萸6g,肉桂15g,炮姜15g,熟附子6g(先煎),醋香附12g,醋莪术10g,丹参15g,山慈菇10g,藤梨根10g,炒内金15g,肉苁蓉30g。7服,日1服,水煎mL,分早晚2次服用。

4月30日二诊:左下腹疼痛减轻,大便不爽好转,次数减少,每日2~3次,黏液减少,晨起即泻缓解,余症同前。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弱。以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服药3个月后,改做丸剂再服3个月巩固疗效。服药6个月后复查肠镜,钳除直径约5mm的息肉12个。

随访:年4月29日再次复查肠镜,息肉减少2/3,最大息肉直径<5mm,患者饮食二便正常,怕冷乏力时有时无,体质量增加5kg。

年2月6日复查肠镜,钳除4个直径为3~5mm的直肠息肉。为巩固疗效,嘱服人参健脾丸加四神丸2个月,电话随访至今,未再出现肠息肉。

本案患者因饮食不节,逐渐出现腹痛、腹泻症状,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而发为本病。

其主要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脾胃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腹泻;湿阻气滞,不通则痛,可有腹痛;虚损日久,痰瘀互结而发为息肉;久泻脾虚及肾,脾肾阳虚,每于晨起腹痛即泻,形寒肢冷;其舌质淡、苔白、脉沉弱为一派阳虚之象。

故治疗以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佐以醋香附疏肝行气,鸡内金消食化积助运,补骨脂、肉豆蔻、盐吴茱萸、肉桂、炮姜、熟附子,温阳止泻;醋莪术、丹参、山慈菇、藤梨根,化痰祛瘀、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消补结合,消而不损,补而不滞,疗效显著。

二诊诸症缓解,服药6个月后复查肠镜,息肉数量、大小较前均有明显改善,后续以健脾补肾为法,培本固元,巩固疗效。

#名家医案练习##每天学点中医药##健康锦囊##淘药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中医牛兴东治大肠息肉的验方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