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参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草药,而它出现在中国典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甲骨文中,历史学家找到了“参”的象形文字。
人参的根如人形,这正是古人第一次见到人参,就感到惊奇和震撼的地方,在他们看来,形如人体的人参应该得自“地之精灵”,因此把人参称为“土精”“地精”。
它生长于深山阴凉处,背阳向阴,因而被称作“鬼盖”,它表皮色黄,能“补脾胃,生阴血”,所以又有“黄参”“血参”的别称。但更为神奇的是,它不仅为“地之精灵”,更与天象遥相呼应。古代的方士和儒生们,将“人参”与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参”连接起来,因此赋予它“人参”的美称,《礼维》当中更有“下有人参上有紫气”的说法,古人以紫气为贵,一抹紫色的云霞是祥瑞的征兆,更是帝王圣贤行将出现的预兆,在西汉谶纬神学的流风之下,人们将人参与祥瑞之气对应起来。
在悠长的岁月长河中,随着时间推移,人参被赋予了更多的神化色彩,逐渐从一众草本植物中脱颖而出,超越凡间一切草木,成为唯一一味被神化的中药,荣享“百草之王”的尊称。
这样的天赋异禀的“仙草”,连采摘的过程,都增添一抹传奇色彩。在长白山地区,采挖野山参的活动,被称为“放山”,这是一项延续几百年的习俗。领头的放山员被称作“把头”,排在最外的队员成为“边棍儿”。
放山时,队伍一字排开,平行推进,这个过程称为“压山”,边棍儿与把头,各在队伍两端,随手折断身边的树枝,称为打拐子,这是为了标记队伍行走方向。压山的过程,不允许说话,不能吃东西,目的是为了集中精神寻找山参。
放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深入大山往往十几天却一无所获,每天夜里,放山人只能在山林中搭起戗子过夜,随手捕捉野味充饥,然后围炉夜话。许多有关人参的千奇百怪的传闻便是在这种数百年的放山夜话中流传开来,譬如放山人夜里梦到人参娃,隔日就能顺利采到“大货”,这样的故事,总夹杂着采参人对生活美好的祈愿。
采参之前,放山人燃起松枝,熏走蚊虫,才能保证抬参者聚精会神。抬参一般需要4-5个小时,遇到“大货”,抬参的过程甚至要持续几天。根须的好坏决定了人参的颜值,颜值高的人参身价可以翻倍,为了避免弄断人参的根须,抬参的时候,把头用柔润的鹿骨签子,一点点剔出参须。
之后,人参的茎叶被把头剪下,挂在附近的树枝上,等到果实自动脱落,这里还会长出新的野山参,把头用红绳系好这个“老滑头”,防止它“逃跑”。
接下来,也是最后一步,放山人还要郑重祭拜山参老把头孙良。
所以真相是,野山参是不会跑!采参人在上面系上红绳或者铜钱,一来是为了辨认山参的位置,以便过几年再来采摘;二来其他同行看见这种标记,就知道这棵人参有主了,不会去采摘;三来,这些红绳一般是连结这株人参旁边的植物,对柔软脆弱的参苗起保护支架作用。
还有呢,人参之所以给人有“逃跑”的错觉,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灌注太多传说在这种仙草身上,其“消失”的根本原因,只是茎叶受到损伤时,躲到地下休眠而已,所以在坊间故事中,才会有“人参会跑”的传说。
以养而致美,以养而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