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6月9日讯(通讯员宋焰李翔)有一种眼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已高达21%—30%,湖南省医院五官科专家、湖南省名中医秦裕辉教授带您了解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干眼。
什么是干眼?
干眼,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由于泪液分泌不足或蒸发过多,导致泪液的数量、质量、自然流动性异常,出现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干眼有哪些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有眼睛干涩、异物感、烧灼感、怕风、畏光、眼疲劳等,有时眼睛太过干涩,会出现刺激性流泪,还有部分患者难以描述具体感觉,仅形容为“眼睛不舒服”。较严重者眼睛有红肿、充血、角质化以及角膜上皮损伤,导致角结膜病变并影响视力。
哪些原因可以引起干眼?
引起干眼的因素有很多,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长时间配戴隐形眼镜、长期使用某些化妆品、滥用眼药水、空气污染等。此外,眼表炎症、眼部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围绝经期激素水平降低等也可以引起干眼。一些眼科手术,如屈光手术、白内障手术、翼状胬肉手术术后也可能罹患干眼。
近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线上会议、网络课程的增加使得干眼的发病率进一步攀升,甚至出现了新的病因——长时间佩戴口罩!如果配戴不当,口罩松散地贴在面部,使呼出的部分气体形成向上的气流,气流通过眼表,加速了泪膜的蒸发,从而出现眼部刺激和不适。
西医如何治疗干眼?
如果病因明确,应积极消除病因。此外可使用人工泪液来湿润眼表,缓解眼睛的干燥不适,这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如需长期使用,应选择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视情况使用抗炎、促进泪液分泌药物或者手术治疗等。
中医对干眼的认识
秦裕辉教授介绍,干眼类似中医的“白涩症”,属于中医的外障眼病。《审视瑶函·卷三》中记载:“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中医认为本病是白睛红赤不显或赤脉隐隐,眼内干涩不适的慢性眼病。
其病因病机复杂:可因燥邪犯肺,伤及肺阴,使目失濡润;或因肝肾亏损,精血不足,不能濡养目窍;或因过用目力,耗气伤阴,精微不能上荣于目所致。平素偏食辛辣之品或嗜烟酒,致脾胃蕴积湿热,不能上升清气润养目窍,亦可导致白涩症的发生。若以往患有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等外障眼病治疗不彻底,也易导致余热隐伏目络,发为白涩症。
中医如何治疗干眼?
秦裕辉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应标本兼顾,内治、外治相结合,在内服中药的同时,配合中医特色外治法,则可取得良好疗效。
一、内治:
(一)肺阴不足者,症见眼干涩不爽,泪少,不耐久视,伴干咳少痰,咽干便秘,可予养阴清肺汤加减,药物:生地、麦冬、玄参、薄荷、贝母、牡丹皮、白芍、桑白皮、甘草。
(二)肝肾亏虚者,症见泪少,干涩畏光,频眨双目,久视症状加重,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可予杞菊地黄汤加减,药物: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菊花,枸杞子。
(三)气阴两虚者,症见目珠干涩磨痛,频频眨目,不耐久视,赤脉隐隐,伴神疲乏力,口干舌燥,可予生脉散加减,药物:人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石斛,玄参,刺蒺藜,知母,桑白皮,甘草。
(四)脾胃湿热者,症见目珠干涩隐痛,胞睑重坠,睑弦有黄白色分泌物,兼见口臭,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可予三仁汤加减,药物: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通草、竹叶、滑石、半夏、甘草。
(五)邪热留恋者,症见患眼干涩不适,畏光流泪,白睛赤脉隐隐,迟迟难消,有少量眼眵,可予桑白皮汤加减,药物:麦冬、玄参、桑白皮、黄芩、地骨皮、旋复花、菊花、桔梗、茯苓、泽泻、甘草。
二、外治
(一)点眼:鱼腥草滴眼液、珍珠明目液点眼
(二)中药熏洗治疗:内服中药煎服2次后,将剩下的药渣再次加水煎煮,用煎煮出的药液熏洗眼睛,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同时防止洗液进入眼内。
(三)针刺治疗:选用睛明、太阳、丝竹空、四白、攒竹、承泣、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泪液分泌。
专家提醒
秦裕辉教授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导致干眼的因素,以预防干眼的发生或缓解干眼症状。
一、不过度用眼,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要有意识地多眨眼或闭眼休息,使泪膜均匀地覆盖在眼表,避免眼睛干燥、刺痛不适。
二、避免长时间配戴隐形眼镜或美瞳;尽量不要化较浓的眼妆,以免化妆品堵塞睑板腺开口。
三、阳光强烈时配戴墨镜,避免风沙直吹眼睛,北方气候干燥地区或空调房内可采用加湿器。
四、正确佩戴口罩,捏紧口罩上缘的金属丝,使口罩尽量贴合面部皮肤,以减少向上的气流。
五、不滥用眼药水,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