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拟用诸法一
?
辛温解表法∶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证。
防风(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研)广陈皮(一钱)淡豆豉(三钱)
加葱白五寸煎。
是法也,以防风、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葱豉汤,乃《肘后》之良方,用代麻*,通治寒伤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冀其随解耳。
凉解里热法∶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温冬温之证。
鲜芦根(五钱)大豆卷(三钱)天花粉(二钱)生石膏(四钱)生甘草(六分)
新汲水煎服。
温热之邪,初入于胃者,宜此法也。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芦根为君,其味甘,其性凉,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石膏,凉而不苦,甘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
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惟此法则不然。
清热解*法∶治温*深入阳明,劫伤津液,舌绛齿燥。
西洋参(三钱)大麦冬(三钱,去心)细生地(三钱)元参(一钱五分)金银花(二钱)连翘(二钱,去心)
加绿豆三钱,煎服。
此法治温热成*,*即火邪也。温热既化为火,火未有不伤津液者,故用银、翘、绿豆,以清其火而解其*;洋参、麦冬,以保其津;元参、细地,以保其液也。
却热息风法∶治温热不解,劫液动风,手足螈。
大麦冬(五钱,去心)细生地(四钱)甘菊花(一钱)羚羊角(二钱)钩藤钩(五钱)
先将羚羊角煎一炷香,再入诸药煎。
凡温热之病,动肝风者,惟此法最宜。首用麦冬、细地,清其热以滋津液;菊花、羚角,定其风而宁抽搐;佐钩藤者,取其舒筋之用也。
祛热宣窍法∶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
连翘(三钱,去心)犀角(一钱)川贝母(三钱,去心)鲜石菖蒲(一钱)
加牛*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证也。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故泻心经之火邪;经曰∶“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兼犀角咸寒之品,亦能泻心经之火邪;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用牛*至宝之大力,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辛凉解表法∶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
薄荷(一钱五分)蝉蜕(一钱,去足翅)前胡(一钱五分)淡豆豉(四钱)栝蒌壳(二钱)牛蒡子(一钱五分)
煎服。如有口渴,再加花粉。
此法取乎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轻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
清凉透邪法∶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石膏(六钱,煨)连翘(三钱,去心)竹叶(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绿豆衣(三钱)
水煎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竹叶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热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清热保津法∶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
连翘(三钱,去心)天花粉(二钱)鲜石斛(三钱)鲜生地(四钱)麦冬(四钱,去心)参叶(八分)
水煎服。
此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熏蒸,恐其伤津损液,故用连翘、花粉,清其上中之热;鲜斛、鲜地,保其中下之阴;麦冬退热除烦;参叶生津降火。
清凉荡热法∶治三焦温热,脉洪大而数,热渴谵妄。
连翘(四钱,去心)西洋参(二钱)石膏(五钱,煨)生甘草(八分)知母(二钱,盐水炒)细生地(五钱)
加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也,以仲圣白虎汤为主,治其三焦之温热也。连翘、洋参,清上焦之热以保津;膏、甘、粳米,清中焦之热以养胃;知母、细地,泻下焦之热以养阴。
润下救津法∶治热在胃腑,脉沉实有力,壮热口渴,舌苔*燥。
熟大*(四钱)元明粉(二钱)粉甘草(八分)元参(三钱)麦冬(四钱,去心)细生地(五钱)
流水煎服。
阳明实热之证,当用大小承气,急下以存津液,但受温热之病,弱体居多,虽有是证,不能遽用是药,故以仲圣调胃承气为稳,且芒硝改为元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更在存阴养液之意。
清凉透斑法∶治阳明温*发斑。
石膏(五钱,煨用)生甘草(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三钱,去心)鲜芦根(四钱)豆卷(三钱,井水发)
加新荷钱一枚,煎服,如无,用干荷叶三钱亦可。
凡温热发斑者,治宜清胃解*为主。膏、甘治之以清胃,银、翘治之以解*。更以芦根、豆卷,透发阳明之热;荷钱者即初发之小荷叶也,亦取其轻升透发之意。热势一透,则斑自得化矣。
拟用诸法二
解肌散表法∶治风邪伤卫,头痛畏风,发热有汗等证。
嫩桂枝白芍药粉甘草生姜大枣
水煎服。
此仲景之桂枝汤,治风伤卫之证也。舒驰远曰∶桂枝走太阳之表,专驱卫分之风;白芍和阴护营,甘草调中解热,姜辛能散,枣甘能和,又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者也。
微辛轻解法∶治冒风之证,头微痛,鼻塞,咳嗽。
紫苏梗(一钱五分)薄荷梗(一钱)牛蒡子(一钱五分)苦桔梗(一钱五分)栝蒌壳(二钱)广橘红(一钱,去白)
水煎服。
凡新感之风邪,惟冒为轻,只可以微辛轻剂治之。夫风冒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故用紫苏、薄荷以宣其肺,皆用梗而不用叶,取其微辛力薄也。盖风为阳邪,极易化火,辛温之药,不宜过用,所以佐牛蒡之辛凉,桔梗之辛平,以解太阴之表,及蒌壳之轻松,橘红之轻透,以畅肺经之气,气分一舒,则冒自解矣。
顺气搜风法∶治风邪中经,左右不遂,筋骨不用。
台乌药(一钱)陈橘皮(一钱五分)天麻(一钱)紫苏(一钱五分)甘菊花(一钱)参条(二钱)炙甘草(五分)宣木瓜(一钱)
加桑枝三钱为引,水煎服。
此师古人顺风匀气散之法,以治风邪中经之病也。香岩曰∶经属气。所以进乌药、陈皮以顺其气,天麻、苏、菊以搜其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佐参、草辅其正气;更佐木瓜利其筋骨,桑枝遂其左右之用也。
活血祛风法∶治风邪中络,口眼斜,肌肤不仁。
全当归(三钱,酒炒)川芎(一钱五分)白芍(一钱,酒炒)秦艽(一钱五分)冬桑叶(三钱)鸡血藤胶(一钱)
加橘络二钱,煎服。
此治风邪中络之法也。香岩云∶络属血。故用鸡藤、川芎以活其血,即古人所谓治风须养血,血行风自灭也。经曰∶营虚则不仁。故用当归、白芍补益营血,而治不仁也。秦艽为风药中之润品,散药中之补品,且能活血荣筋;桑叶乃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最能滋血去风,斯二者,诚为风中于络之要剂。更佐橘络以达其络,络舒血活,则风邪自解,而斜自愈矣。
宣窍导痰法∶治风邪中脏中腑,及疟发昏倒等证。
远志(一钱,去心)石菖蒲(五分)天竺*(二钱)杏仁(三钱,去皮尖研)栝蒌实(三钱,研)僵蚕(三钱,炒)皂角炭(五分)
水煎,温服。
风邪中于脏腑者,宜施此法。其中乎经,可以顺气搜风;其中乎络,可以活血祛风;今中脏腑,无风药可以施之,可见中脏之神昏不语,唇缓涎流,中腑之昏不识人,便溺阻隔等证,确宜宣窍导痰。方中天竺、远、菖,宣其窍而解其语;杏仁、蒌实,导其痰且润其肠;僵蚕化中风之痰,皂角通上下之窍,此一法而两用也。尤恐其力之不及,中腑更佐以百顺,中脏更佐以牛*,按法用之,庶无差忒。
辛温解表法∶(见前)
辛凉解表法∶(见前)
清热保津法∶(见前)
两解太阳法∶治风湿之证,头痛身重,骨节烦疼,小便欠利。
桂枝(一钱五分)羌活(一钱五分)防风(一钱五分)茯苓(三钱)泽泻(一钱五分)生米仁(四钱)苦桔梗(一钱五分)
流水煎服。
斯法也,乃两解太阳风湿之邪。风邪无形而居外,所以用桂枝、羌、防,解其太阳之表,俾风从汗而出;
湿邪有形而居内,所以用苓、泽、米仁,渗其膀胱之里,俾湿从溺而出,更以桔梗通天气于地道,能宣上复能下行,可使风湿之邪,分表里而解也。嘉言虽谓风湿之病,固宜从汗而解,然风胜于湿者,则湿可随风去,倘湿胜于风者,则宜此法治之。
拟用诸法三
培中泻木法∶治伏气飧泄洞泄及风痢。
白术(二钱,土炒)白芍(一钱,土炒)陈广皮(一钱)软防风(一钱)白茯苓(三钱)粉甘草(五分)炮姜炭(八分)吴萸(八分,泡)
加新荷叶一钱,煎服。
术、芍、陈、防四味,即刘草窗先生治痛泻之要方,用之为君,以其泻木而益土也。佐苓、甘培中有力,姜炭暖土多功,更佐吴萸疏其木而止其痛,荷叶升其清而助其脾。
补火生土法∶治飧泄洞泄,命门无火,久泻虚痢。
淡附片(八分)肉桂(六分,细锉分冲)菟丝子(一钱)破故纸(一钱)吴茱萸(八分,泡)益智仁(一钱)苏芡实(二钱)
加莲子肉十粒入煎。
下焦无火,不能熏蒸腐化,致泻完谷,故以桂、附辛甘大热,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菟丝、故纸,温补其下;吴萸、益智,暖其下复暖其中;中下得其温暖,则火土自得相生,而完谷自能消化;更佐芡实、莲子,补其脾且固其肾;盖火土生,脾肾固,而飧泄洞泄无不向愈矣。
暖培卑监法∶治脾土虚寒泄泻,及冷痢水谷痢。
西潞*(三钱,米炒)白茯苓(三钱)于潜术(二钱,土炒)粉甘草(五分,水炙)炮姜炭(八分)茅苍术(六分,土炒)益智仁(一钱)葛根(五分,煨)
加粳米一撮,煎服。
经云∶土不及曰卑监。法中以四君合理中,暖培其脾土也。脾喜燥,故佐以苍术,喜温佐以益智,喜升佐以葛根,喜甘佐以粳米。
补中收脱法∶治泄痢不已,气虚下陷,谷道不合,肛门下脱。
东洋参(三钱)*(二钱,米炒)于潜术(一钱,土炒)粉甘草(五分,炙)罂粟壳(一钱,炙)白芍药(一钱,土炒)诃黎勒(一钱五分)
加石榴皮一钱同煎。
此治泻痢日久,气虚脱肛之法也。以参、、术、草之甘温,补中州以提其陷;罂、芍、诃黎之酸涩,止泻痢且敛其肛;用榴皮为引者,亦取其酸以收脱,涩以住痢也。
通利州都法∶治火泻、湿泻,湿热痢疾。
白茯苓(三钱)泽泻(一钱五分)苍术(八分,土炒)车前子(二钱)通草(一钱)滑石(三钱,飞)苦桔梗(一钱)
河水煎服。
斯仿舒驰远先生加减五苓之意。州都者,膀胱之官名也。
首用茯苓甘淡平和,而通州都为君;泽泻咸寒下达,而走膀胱为臣;佐苍术之苦温,以化其湿;车前、通、滑之甘淡,以渗其湿;使桔梗之开提,能通天气于地道也。
清凉涤暑法∶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
滑石(三钱,水飞)生甘草(八分)青蒿(一钱五分)白扁豆(一钱)连翘(三钱,去心)白茯苓(三钱)通草(一钱)
加西瓜翠衣一片入煎。
滑石、甘草,即河间之天水散,以涤其暑热也。恐其力之不及,故加蒿、扁、瓜衣以清暑;又恐其干犯乎心,更佐连翘以清心。夫小暑之节,在乎相火之后,大暑之令,在乎湿土之先,故先贤所谓暑不离湿也,兼用通、苓,意在渗湿耳。
化痰顺气法∶治痰气闭塞,痰疟、痰泻。
白茯苓(四钱)制半夏(二钱)陈皮(一钱五分)粉甘草(八分)广木香(五分,煨)浓朴(一钱,姜制)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法中苓、夏、陈、甘,即局方二陈汤化痰之妥方也。加木香、浓朴,以行其气,气得流行,则顺而不滞,故古人谓化痰须顺气,气行痰自消,且木香、浓朴,均能治泻,以此法治其痰泻,不亦宜乎!
楂曲平胃法∶治因食作泻,兼治食疟。
楂肉(三钱,炒)神曲(三钱,炒)苍术(一钱,土炒)浓朴(一钱,姜制)陈广皮(一钱)甘草(八分)
加二枚为引。
法内苍、陈、朴、草,系局方之平胃散,为消导之要剂。佐山楂健脾磨积,神曲消食住泻,乃鸡之脾也,不但能消水谷,而且能治泻利。食泻投之,必然中鹄。
增损胃苓法∶(见后)
清痢荡积法∶治热痢夹食,脉滑数,烦渴溺赤。
广木香(六分,煨)*连(六分,吴萸炒)生*(三钱,酒浸)枳壳(一钱五分,麸炒)*芩(一钱,酒炒)白芍(一钱五分,酒炒)粉甘草(五分)葛根(五分,煨)
加鲜荷叶三钱,煎服。
此法首用香、连治痢为主,加*、枳以荡其积,芩、芍以清其血,甘草解*,荷、葛升提,施于实热之痢,每多奏效耳。
温化湿邪法∶治寒湿酿痢,胸痞溺白。
藿香(一钱五分)蔻壳(一钱二分)神曲(三钱,炒)浓朴(一钱,姜制)陈皮(一钱五分)苍术(八分,土炒)
加生姜三片为引。
凡湿在表宜宣散,在里宜渗利,今在气分,宜温药以化之。藿香、蔻壳,宣上下之邪滞;神曲、浓朴,化脾胃之积湿;陈皮理其气分,苍术化其湿邪,更佐生姜温暖其中,中焦通畅无滞,滞下愈矣。
调中开噤法∶治下痢不食,或呕不能食,即噤口痢证。
西潞*(三钱,米炒)*连(五分,姜汁炒)制半夏(一钱五分)广藿香(一钱)石莲肉(三钱)
加陈廪米一撮,煎服。
痢成噤口,脾胃俱惫矣。故用潞*补其中州,*连清其余痢,半夏和中止呕,藿香醒胃苏脾,石莲肉开其噤,陈廪米养其胃,倘绝不欲食者,除去*连可也。
调中畅气法∶治中虚气滞,休息痢疾,并治脾亏泄泻。
潞*参(三钱,米炒)于术(二钱,土炒)*(二钱,酒炒)炙甘草(四分)陈广皮(一钱)腹皮(一钱五分,酒洗)广木香(三分,煨)
加鲜荷叶三钱为引。
参、、术、草,调补中州;陈、腹、木香,宣畅气分;加荷叶助脾胃而升阳也。
拟用诸法四
辛温解表法∶(见前)
清凉涤暑法∶(见前)
祛暑解*法∶治暑*烦热赤肿,身如针刺。
茯苓(三钱)制半夏(一钱五分)滑石(三钱,水飞)粉甘草(五分)参叶(六分)*连(八分)银花(三钱)连翘(三钱,去心)
加绿豆衣三钱,煎服。
凡暑热成*者,此法最宜。苓、夏偕甘,即海藏消暑方也。
滑石偕甘,即河间清暑方也。更佐参叶以却暑,*连以清心,银翘、绿豆以解*也。
增损胃苓法∶治暑湿内袭,腹痛水泻,小便热赤。
苍术(一钱,米泔炒)浓朴(一钱,姜汁炒)广陈皮(一钱五分)猪苓(一钱五分)白茯苓(三钱)泽泻(一钱五分)滑石(三钱,水飞)藿香(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苍朴、陈皮以化湿,即平胃散损甘草也。二苓、泽泻以利湿,即五苓散损桂、术也。增滑石清暑渗湿,增藿香止泻和中。凡因暑湿而致泻者,是法最为拍合耳。
清暑开痰法∶治中暑神昏不语,身热汗微,气喘等证。
*连(一钱二分)香薷(一钱)扁豆衣(三钱)浓朴(一钱,姜汁炒)杏仁(二钱,去皮尖研)陈皮(一钱五分)制夏(一钱五分)益元散(三钱,入煎)
加荷叶梗七寸为引。汗多除去香薷。
连、薷、扁、朴,清热祛暑;杏仁、陈、夏,顺气开痰;益元散,清暑宁心;荷叶梗,透邪宣窍。
却暑调元法∶治暑热盛极,元气受伤。
石膏(四钱,煨)滑石(三钱,飞)白茯苓(三钱)制半夏(一钱)东洋人参(二钱,或用西洋人参)麦门冬(二钱,去心)粉甘草(六分)
加粳米一撮为引。
石膏、滑石,却暑泻火为君;茯苓、半夏,消暑调中为臣;暑热刑金,故以人参、麦冬保肺为佐,暑热伤气,故以甘草、粳米调元为使。
清离定巽法∶治昏倒抽搐,热极生风之证。
连翘(三钱,去心)竹叶(一钱五分)细生地(四钱)元参(三钱)甘菊花(一钱)冬桑叶(三钱)钩藤钩(四钱)宣木瓜(一钱)
井华水煎服。
此法治热极生风之证,故用连翘、竹叶,以清其热;热甚必伤阴,故用细地、元参,以保其阴;菊花、桑叶,平其木而定肝风;钩藤、木瓜,舒其筋而宁抽搐。大易以离为火,以巽为风,今曰清离定巽,即清火定风之谓也。
凉解里热法∶(见前)
清热保津法∶(见前)
清宣金脏法∶治热烁肺金,咳逆胸闷,身体发热。
牛蒡子(一钱五分)川贝母(二钱,去心)马兜铃(一钱)杏仁(二钱,去皮尖,研)陈栝蒌壳(三钱)桔梗(一钱五分)冬桑叶(三钱)
加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为引。
夏日炎暑,火旺克金,宜乎清热宣气,保其金脏。法中蒡、贝、兜铃,清其肺热;杏、蒌、桔梗,宣其肺气。夫人身之气,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今肺被暑热所烁,而无降气之能,反上逆而为咳矣。故佐桑叶以平其肝,弗令左升太过;杷叶以降其肺,俾其右降自然。升降如常,则咳逆自安谧矣。
加味二陈法∶(见后)
甘咸养阴法∶治热伤血络,损及阴分,潮热咳嗽。
大干地(四钱)龟版(三钱,炙)阿胶(二钱,另炖冲)旱莲草(三钱)女贞子(二钱)牡丹皮(一钱五分)
加淡菜三钱,井水煎服。
法中干地甘寒,龟版咸寒,皆养阴之要药。阿胶甘平,淡菜咸温,并治血之佳珍。旱莲甘寒,汁黑属肾,女贞甘凉,隆冬不凋,佥能补益肾阴。佐以丹皮之苦,清血中之伏火,火得平静,则潮热咳血均愈矣。
治乱保安法∶治夏秋之间,霍乱吐泻,腹中绞痛。
广藿香(一钱五分)台乌药(一钱)广木香(五分)制半夏(一钱)白茯苓(三钱)茅苍术(八分,米泔浸炒)阳春砂仁(八分,研冲)
加伏龙肝三钱,水煎服。
邪扰中州,挥霍扰乱,宜此法也。首用藿香、乌、木,行气分以治其乱。夏、苓、苍术,祛暑湿以保其中。更佐砂仁和其脾,伏龙安其胃,此犹兵法剿抚兼施之意也。
挽正回阳法∶治中寒腹痛,吐泻肢冷,或昏不知人,脉微欲绝。
东洋参(三钱,米炒)白茯苓(三钱)于潜术(一钱,土炒)粉甘草(五分,炙)安桂(八分,细锉分冲)淡附片(八分)炮姜炭(六分)吴茱萸(八分,泡淡)
头服略煎,次服浓煎。
是法即陶节回阳救急汤,除陈、夏、五味也。盖以参、苓、术、草挽其正,炮姜、桂、附回其阳,更佐吴茱萸,破中下之阴寒,阴寒一破,有若拨开云雾,而见天与日也。
芳香化浊法∶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
藿香叶(一钱)佩兰叶(一钱)陈广皮(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酒洗)浓朴(八分,姜汁炒)
加鲜荷叶三钱为引。
此法因秽浊霉湿而立也。君藿、兰之芳香,以化其浊;臣陈、夏之温燥,以化其湿;佐腹皮宽其胸腹,浓朴畅其脾胃,上中气机,一得宽畅,则湿浊不克凝留;使荷叶之升清,清升则浊自降。
金水相生法∶治疰夏眩晕神倦,呵欠烦汗,及久咳肺肾并亏。
东洋参(三钱)麦冬(三钱,去心)五味子(三分)知母(一钱五分)元参(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
水煎,温服。
法内人参补肺,麦冬清肺,五味敛肺,此千金生脉饮也。主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汗多等证。今以此方治疰夏,真为合拍。加色白之知母,以清其肺,复清其肾;色黑之元参,以滋其肾,兼滋其肺;更以甘草协和诸药,俾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耳。
二活同祛法∶治表里受湿,寒热身疼,腰痛等证。
羌活(一钱五分)防风(一钱五分)独活(一钱五分)细辛(五分)茅苍术(一钱五分)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两感表里之湿证,此法堪施。其中羌活、防风,散太阳之表湿;独活、细辛,搜少阴之里湿;苍术燥湿气,生姜消水气;盖恐诸药辛温苦燥,故佐甘草以缓之。
拟用诸法五
清营捍疟法∶治暑疟恶寒壮热,口渴引饮。
连翘(一钱五分,去心)竹叶(一钱五分)扁豆衣(二钱)青蒿(一钱五分)木贼草(一钱)*芩(一钱,酒炒)青皮(一钱五分)
加西瓜翠衣一片为引。
此治暑疟之法也。夫暑气内舍于营,故君以翘、竹清心,却其上焦之热。臣以扁衣解暑,青蒿祛疟。
佐以木贼发汗于外,*芩清热于内。古云疟不离乎少阳,故使以青皮引诸药达少阳之经,瓜翠引伏暑透肌肤之表。
辛散太阳法∶治风疟寒少热多,头痛自汗,兼治伤寒伤湿。
嫩桂枝(一钱)羌活(一钱五分)防风(一钱五分)甘草(五分)前胡(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
加生姜二片,红枣三枚,煎服。
凡外邪袭人,必先伤于太阳之表。疟虽因于伏暑,又必因外感秋风而触发也。盖风疟有风在表,故宜辛散之方。其中桂、羌、防、草,即成方桂枝羌活汤,本治风疟之剂也。内加前胡散太阳,复泄厥阴。淡豉解肌表,且祛疟疾。更加攘外之姜,安内之枣,表里俱安,何疟之有哉!
宣透膜原法∶治湿疟寒甚热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懑。
浓朴(一钱,姜制)槟榔(一钱五分)草果仁(八分,煨)*芩(一钱,酒炒)粉甘草(五分)藿香叶(一钱)半夏(一钱五分,姜制)
加生姜三片为引。
此师又可达原饮之法也。方中去知母之苦寒及白芍之酸敛,仍用朴、槟、草果,达其膜原,祛其盘踞之邪,*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拟加藿、夏畅气调脾,生姜破阴化湿,湿秽乘入膜原而作疟者,此法必奏效耳。
清凉透邪法∶(见前)
清热保津法∶(见前)
宣窍导痰法∶(见前)
芳香化浊法∶(见前)
和解兼攻法∶治寒热疟疾,兼之里积。
柴胡(一钱五分)*芩(一钱,酒炒)半夏(一钱五分,姜制)甘草(六分)元明粉(二钱)熟*(二钱)枳壳(一钱五分)
流水煎服。
柴、芩、夏、草以和解,元明、*、枳以攻里,此仿长沙大柴胡之法也。
甘寒生津法∶治瘅疟独热无寒,手足热而欲呕。
大生地(五钱)大麦冬(三钱,去心)连翘(三钱,去心)竹叶(一钱五分)北沙参(三钱)石膏(四钱,煨)
加蔗浆、梨汁每一盏冲服。
《金匮》瘅疟条下,但云∶以饮食消息止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丰立是法,即遵斯训也。首用生地、麦冬,甘寒滋腻以生津液。此证不离心肺胃三经,故以翘、竹清心,沙参清肺,膏、蔗清胃,梨汁生津。
宣阳透伏法∶治牝疟寒甚热微,或独寒无热。
淡干姜(一钱)淡附片(一钱)浓朴(一钱,姜制)苍术(一钱,土炒)草果仁(一钱,煨)蜀漆(一钱五分)
加白豆蔻三颗,去壳细研分冲。
干姜宣其阳气,附子制其阴胜,浓朴开其滞气,苍术化其阴湿,草果治独胜之寒,蜀漆逐盘结之疟,佐以豆蔻,不惟透伏有功,抑且散寒化湿,施于牝疟,岂不宜乎!
化痰顺气法∶(见前)
楂曲平胃法∶(见前)
驱邪辟祟法∶治*疟寒热日作,多生恐怖,脉来乍大乍小。
龙骨(三钱,)茯苓(三钱,雄*染*)茅苍术(一钱,土炒)广木香(五分)柏子仁(三钱,正粒)石菖蒲(五分)
加桃叶七片为引。
(方解删)
补气升阳法∶治气虚患疟,寒热汗多,倦怠食减。
西潞参(三钱,米炒)上*(二钱,蜜炙)于潜术(二钱,米炒)粉甘草(五分,炙)广陈皮(一钱五分)当归身(二钱,酒炒)绿升麻(五分)柴胡梢(五分)
加生姜二片、红枣三枚为引。
此东垣补中益气汤也。首用参、、术、草以补其气,陈皮以行其气,弗使补而呆滞,俾其补而灵动也。当归以活其血,血气流行,则邪不能容矣。升、柴提其疟邪,姜、枣和其营卫。此方治虚疟,最为确当。
营卫双调法∶治洒寒烘热,脉濡且弱,虚疟、劳疟并宜。
嫩桂枝(一钱)*皮(二钱,蜜炙)当归身(一钱五分,土炒)白芍(一钱,土炒)西潞参(三钱)甘草(五分,炙)
加生姜二片,红枣三个,煎服。
古人云∶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今脾胃累虚而作寒热者,宜以营卫双调。故用桂、护卫,归、芍养营,参、草补益胃脾,姜、枣调和营卫,此从源本立方,勿见寒热,便投和解。
调中畅气法∶
双甲搜邪法∶治三日疟,久缠不愈。
穿山甲(一钱,醋炙)鳖甲(一钱五分,炙)木贼草(一钱,去节)嫩桂枝(一钱)制首乌(三钱)鹿角霜(二钱)东洋人参(二钱)当归身(二钱,土炒)
头服轻煎,次服浓煎。
疟邪深窜而成三疟者,须此法也。穿山甲善窜之物,主搜深踞之疟。鳖甲蠕动之物,最搜阴络之邪。木贼中空而轻,桂枝气薄而升,合而用之,不惟能发其深入于阴分之邪,而且能还于阳分之表。以何首乌养其阴也,鹿霜助其阳也,人参益其气也,当归补其血也,阴阳气血并复,则疟邪自无容身之地矣。
清宣温化法∶治秋时晚发之伏暑,并治湿温初起。
连翘(三钱,去心)杏仁(二钱,去皮尖研)栝蒌壳(三钱)陈皮(一钱五分)茯苓(三钱)制半夏(一钱)甘草(五分)佩兰叶(一钱)
加荷叶二钱为引。
连翘寒而不滞,取其清宣;杏仁温而不燥,取其温化∶蒌壳宣气于上,陈皮化气于中,上中气分,得其宣化,则新凉伏气,皆不能留;茯苓、夏、草,消伏暑于内;佩兰、荷叶,解新邪于外也。
润下救津法∶(见前)
辛温解表法∶(见前)
清凉涤暑法∶(见前)
苦温平燥法∶(见后)
拟用诸法六
辛散太阳法∶(见前)
通利州都法∶(见前)
增损胃苓法∶(见前)
宣疏表湿法∶治冒湿证,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
苍术(一钱,土炒)防风(一钱五分)秦艽(一钱五分)藿香(一钱)陈皮(一钱五分)砂壳(八分)生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此治冒湿之法也。君以苍术、防、秦,宣疏肌表之湿。被湿所冒,则气机遂滞,故臣以藿、陈、砂壳,通畅不舒之气。湿药颇燥,佐以甘草润之。湿体本寒,使以生姜温之。
辛热燥湿法∶治寒湿之病,头有汗而身无汗,遍身拘急而痛。
苍术(一钱二分,土炒)防风(一钱五分)甘草(八分)羌活(一钱五分)独活(一钱五分)白芷(一钱二分)草豆蔻(七分)干姜(六分)
水煎服。
法中苍、防、甘草,即海藏神术散也,用于外感寒湿之证,最为中的。更加二活、白芷,透湿于表;
草蔻、干姜,燥湿于里。诸药皆温热辛散,倘阴虚火旺之体,勿可浪投。
清宣温化法∶(见前)
宣透膜原法∶(见前)
宣阳透伏法∶(见前)
祛热宣窍法∶(见前)
润下救津法∶(见前)
苦温平燥法∶治燥气侵表,头微痛,畏寒无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钱,去皮尖,研)陈橘皮(一钱五分)紫苏叶(一钱)荆芥穗(一钱五分)桂枝(一钱,蜜水炒)白芍(一钱,酒炒微焦)前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凡感燥之胜气者,宜苦温为主。故以橘、杏、苏、荆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圣训“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证,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宜其肺,肺得宣畅,则燥气自然解耳。
金水相生法∶(见前)
松柏通幽法∶治燥结盘踞于里,腹胀便闭。
松子仁(四钱)柏子仁(三钱)冬葵子(三钱)火麻仁(三钱)苦桔梗(一钱)栝蒌壳(三钱)薤白头(八分)大腹皮(一钱,酒洗)
加白蜂蜜一调羹冲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松、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润肠之功非小,较硝、*之推荡尤稳耳。丹溪治肠痹,每每开提上窍,或以桔梗、蒌、薤开其上复润其下。更加大腹宽其肠,白蜜润其燥,幽门得宽得润,何虑其不通哉。
拟用诸法七
加味二陈法∶治痰多作嗽,口不作渴。
白茯苓(三钱)陈广皮(一钱)制半夏(二钱)生甘草(五分)生米仁(三钱)杏仁(三钱,去皮尖研)
加生姜二片、饴糖一匙为引。
苓、陈、夏、草,即二陈汤也。汪庵曰∶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陈皮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拟加米仁助茯苓以去湿,杏仁助陈皮以利气,生姜助半夏以消痰,饴糖助甘草以和中,凡有因痰致嗽者,宜施此法。
温润辛金法∶治无痰干咳,喉痒胁疼。
紫菀(一钱,蜜水炒)百部(一钱,蒸)松子仁(三钱)款冬花(一钱五分)叭达杏仁(二钱,去皮尖用)陈广皮(一钱,蜜水炒)
加冰糖五钱为引。
肺属辛金,金性刚燥,所以恶寒冷而喜温润也。紫菀温而且润,能畅上焦之肺。百部亦温润之性,暴咳久咳咸宜。更加松子润肺燥,杏仁利肺气。款冬与冰糖,本治干咳之单方。陈皮用蜜制,去其燥性以理肺。肺得温润,则咳逆自然渐止。
清金宁络法∶治燥气化火,喉痛咳红。
麦冬(三钱,去心)肥玉竹(二钱)北沙参(三钱)元参(一钱五分)细生地(三钱)旱莲草(三钱)冬桑叶(三钱)
加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为引。
此治燥气化火刑金劫络之法。麦冬、玉竹,清其燥火。沙参、元参,润其肺金。细地、旱莲,宁其血络。盖血藏肝脏,故加冬桑叶以平其肝。肺气上逆,故加枇杷叶以降其肺。使肺气得降,肝血得藏,则咳逆吐红,均可定矣。
金水相生法∶(见前)
拟用诸法八
辛散太阳法∶(见前)
挽正回阳法∶(见前)
甘热祛寒法∶治寒邪直中三阴之证。
甘草(二钱,炙)淡干姜(一钱)淡附片(一钱)淡吴萸(一钱)
用开水略煎,冷服。
此即仲景四逆汤也。拟加吴萸之大热,祛厥阴之寒邪,以之治寒中三阴,最为中的。庵原解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表散寒邪;甘草亦散寒补中之品,又以缓姜、附之上僭也。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
辛凉解表法∶(见前)
清凉透邪法∶(见前)
祛热宣窍法∶(见前)
辛温解表法∶(见前)
凉解里热法∶(见前)
附论:治时病常变须会通论
拙着已告竣矣!首先论证,其次立法,其次成方,又其次治案,医者能于此熟玩,自然融会贯通。弗执定某证之常,必施某法,某证之变,必施某法,临证时随机活法可也。姑先论其常而通其用,如初起因于风者,宜以解肌散表法;因于寒者,宜以辛温解表法;因于暑者,宜以清凉涤暑法;因于湿者,宜以增损胃苓法;因于燥者,宜以苦温平燥法;因于火者,宜以清凉透邪法。此皆言初患六气之常证,通用之定法也。至于反常之变证,不定之活法,则又不可不知。如春温条中,有舌绛齿燥,谵语神昏,手足螈,昏愦不语之变;湿温条中,有或笑或痉,撮空理线,舌苔*刺,或转焦黑之变。然而亦非一定之变也,须知春温亦有湿温之变证,湿温亦有春温之变证,论中不能印定,须活法而通治之。此又不特春温、湿温可以会通,而暑温、冬温,以及诸病,皆有等证之变,悉可以通治之。又如诸病,见有舌绛齿燥,热伤于阴者,清热保津法可通用之。谵语神昏,热乱神明者,祛热宣窍法可通用之。手足螈,热极生风者,清离定巽法可通用之。昏愦不语,痰袭心包者,宣窍导痰法可通用之。及至发笑之证,皆由邪袭于心;
发痉之证,皆系风乘虚入;或至撮空理线,循衣摸床等证,皆当审其虚实,通其活法,则不但治时病可以融会,即治杂病亦有贯通之妙耳。
附论:五运六气论
治时令之病,宜乎先究运气。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也。”戴人云∶“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由是观之,治时病者,可不知运气乎!近世之医,皆谓五运六气,与岁多有不应,置之弗习,是未达夫天地之常变也。常者如君相司令则当热,寒水主*则当寒,变者当热反寒,当寒反热之类是也。试以其常而言之,五运者,木、火、土、金、水也,一运主七十二日有奇。六气者,风、君、相、湿、燥、寒也,一气司六十日有奇。故五运六气合行,而终一岁。盖主运主气,岁岁皆然;客运客气,年年更换。每年从大寒日,初交木运,二为火运,三为土运,四为金运,终为水运,此主运也。经曰∶“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如甲己之年,甲己化土,土为初运,金为二运,水为三运,木为四运,火为五运,此客运也。主气亦从大寒日交,厥阴风木为初气,少阴君火为二气,少阳相火为三气,太阴湿土为四气,阳明燥金为五气,太阳寒水为终气,此主气也。客气每岁循环,根据年推算,如子午之年,初为寒水,二为风木,三为君火,四为湿土,五为相火,终为燥金。又如丑未,初为风木;寅申,初为君火;卯酉,初为湿土,辰戌,初为相火;巳亥,初为燥金,此客气也。每年三气为司天,终气为在泉。如子午之年,三气是君火,乃君火司天,主热淫所胜。终气是燥金,乃燥金在泉,主燥淫于内。其余可类推矣。倘遇壬、戊、甲、庚、丙之年,皆曰太过,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丁、癸、己、乙、辛之年,皆曰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若太过被克,不及得助,皆曰平运,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此述五运六气之主客,司天在泉,太过不及之大概。在学人,先宜熟此有定之常,然后审其无定之变可也。倘欲深求底蕴,再考《内经》,慎毋惑于飞畴运气不足凭之说耳。
附论:伤寒书统治六气论
汉长沙着《伤寒论》,以治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邪,非仅为寒邪而设。然则其书名伤寒何也?盖缘十二经脉,惟足太阳在表,为寒水之经,凡六淫之邪为病者,皆必先伤于寒水之经,故曰伤寒。
今人都以寒水之寒字,误为寒热之寒,若此则伤寒之书,专治寒邪,而风、暑、燥、湿、火,了不干涉矣。
殊不思长沙首列桂枝汤以治风,明明指人统治六气,而非仅治一寒邪之意,于此已露一斑。若果专治寒邪,理当列麻*汤、附子汤、四逆、理中等汤为先,而不列桂枝汤为首也。况又有白虎汤以治暑,五苓散以治湿,炙甘草汤以治燥,大小承气以治火,此显明六气统治之书,而今以为专治寒邪,则误甚矣。时贤又谓伤寒论六经,温热论三焦,此两句书,更为印定眼目。不知邪气袭人,皆由表而入于里,惟温疫之气,秽浊之气,乃论三焦可也。以其气从口鼻而入,先扰于上,次传中下,除此而外,则风、寒、暑、湿、燥、火,无不尽从表入。况李谓“太阳行身之表,外邪皆得伤之”。其伤寒之书,能统治六气者,可无疑矣。凡学治时病者,必须读仲景《伤寒论》,参读时贤之书,考古酌今,则胸中自有风、寒、暑、湿、燥、火之界限。若不读仲景之本,而专读时贤之书,真所谓舍本求末矣。
附论:夹证兼证论
人皆谓夹证与兼证难治,丰独曰无难也。曷为夹证?譬如受风便是伤风,宜桂枝汤之属;受寒便是伤寒,宜麻*汤之属;倘风寒两伤者,即为夹证也。盖风宜散,寒宜温,温散之方,宜桂麻各半汤之属。
倘或暑邪夹湿,湿宜利,暑宜清,清利之方,宜天水散之属。倘或燥气夹火,火宜凉,燥宜润,凉润之方,宜清燥救肺汤之属。其余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皆系夹证,其治法皆可仿此。至于兼证奈何?假如少壮遗精,当分梦之有无,有者宜坎离既济汤之类,无者金锁固精丸之类,此定法也。或被湿热所触者,便为兼证,利湿必伤其阴,补阴必滞其湿,思利湿而不伤阴者,如猪苓汤、六味丸之类;若湿邪甚者,又当先治其湿,湿邪一化,再涩其精可也。又如老年虚损,当分证之浅深,浅者宜六君、四物之类,深者宜固本、大造之类,此定法也。倘被风邪所客者,便为兼证,散风益虚其正,补正必关其邪,思散邪而不损正者,如参苏饮、补中益气之类;若风邪甚者,又当先散其风,风邪一解,再补其损可也。又如女子经事当行,必审其或先或后,先则为血热,宜丹栀四物之流;后则为血寒,宜香砂四物之流,此为定法。或被寒邪所触者,即兼证也,考诸方能散寒且能调经,如香苏饮之流,若过盛者,必须先散其寒,再调其经则可矣。又如妇人产后发热,必辨其属虚属实,虚则宜补益,如加味四物之流;实则宜破瘀,如生化、失笑之流,此为定法。设被暑邪所感者,即兼证也,考诸方能清暑且治产后,如竹皮大丸之流,若过盛者,必须先清其暑,再治产后则可矣。医者能于如此圆变,则治夹证兼证,何难之有!
附论:成方须损益论
自南阳制方而始,厥后唐、宋、元、明,及国朝以来,成方不可胜纪,焉能熟悉于胸。尝见有读《千金方》者,有读《医方考》者,有读景岳《新方》者,有读庵《集解》者,往往宗此而不知彼,宗彼而不知此者,不待言矣。窃谓古人成方,犹刻文也,临证犹临场也,即有如题之刻文,慎无直抄,必须师其大意,移步换形,庶几中式。而临证即有对病之成方,亦当谅体之虚实,病之新久而损益之。思成方不在多而在损益,譬如二陈汤,即夏、苓、陈、草也,治一切痰饮之病,除去陈皮,乃海藏消暑丸,伏暑烦渴用之,此一减而主治之法,相去迳庭矣。平胃散,即陈、苍、朴、草也,治一切湿气之病,加入芒硝,乃女科之下胎方,死胎不下用之,此一加而主治之法,相悬霄壤矣。此损益之法也,医者知是理乎?又如气虚用四君,血虚用四物,倘气血两虚之候者,二方合用名八珍汤,此深一层之病,而加深一层之方也。利湿用五苓,清热用三石,倘湿热并盛之候者,二方合用名甘露饮,此亦深一层之病,而加深一层之方也。又如固本丸,治虚劳损证,减去麦冬、生地,名曰三才,以治三焦亏证,此轻一等之病,而减为佐之药也。香苏饮,治四时感冒,减去香附、紫苏,名曰二贤,以治膈中痰饮,此亦轻一等之病,而减为君之药也。诸如此类,不可枚举,在医者,必须临证权衡,当损则损,当益则益,不可拘于某病用某方,某方治某病,得能随机应变,则沉未有不起也。
附论:古今医书宜参考论
昔贤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古医学,均宜参考焉。考今古医书,不能尽述,姑略提其要者言之,如《神农本草》,轩辕《灵》《素》,越人《难经》,长沙《玉函》,以及刘、李、张、朱四大名家之书,皆可备读也。盖读《本草》者,可知其性有寒、热、温、凉、平之不同,其味有酸、苦、甘、辛、咸之各异,何为补正,何为祛邪。读《灵》、《素》者,可以上明天文,下达地理,兼知人身脏腑经络受病之因。读《难经》者,可补《内经》脉象病因及奇经八脉之未逮。读《玉函》者,可识伤寒杂病之源头。
此皆古圣之医书,必须玩索。至于四大家者,即河间刘守真,法多苦寒,温病、热病者,须参考之。东垣李明之,法多升补,内伤脾胃者,须参考之。大积大聚者,须参戴人张子和攻下之法。阴虚内损者,须考丹溪朱彦修清补之法。不特此四家以补先圣之未备,可参可考,而后贤所发之论,偶亦有超出于四大家者。如云间李念莪,西昌喻嘉言,延陵吴又可,金坛王宇泰,会稽张介宾,长洲张路玉,吴郡薛立斋,慈溪柯韵伯,携李沈目南,钱江张隐庵是也。以上诸公,各有著作,皆当采取,亦可以备参阅,考近时之医书,亦不能尽述,如阅古吴叶香岩之《临证指南》,可知临时之圆变,用药之灵机。阅若耶章虚谷之《医门棒喝》,可知名家之疵谬,醒医家之聋。阅淮阴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可知寒伤于足经,温伤于手经。
阅吴门周禹载之《温热暑疫全书》,可知温热暑疫受病之源各别。此皆时贤之书,亦宜备考。至于长乐陈修园,新安程观泉,盐宫王孟英,武进费伯雄,皆有着述所传,偶或有导之处,亦宜参阅。窃思书有古今,而人亦有古今,古人气体俱浓,今人气体渐薄,若执古方以治今人之病,不亦重乎?故医家不可执古书而不读今书,亦不可执今书而不读古书,参考古今,则医理自得中和之道矣。
[时方歌括]
B
八珍汤。。。。。。。。。。。。。。。10
百合湯。。。。。。。。。。。。。。。86
保元汤。。。。。。。。。。。。。。。。7
备急丸。。。。。。。。。。。。。。。52
萆薢分清飲。。。。。。。。。。。80
补中益气汤。。。。。。。。。。。。5
C
磁砂丸。。。。。。。。。。。。。。。26
D
大补阴丸。。。。。。。。。。。。。23
丹參飲。。。。。。。。。。。。。。。86
当归补血汤。。。。。。。。。。。。6
当归六*汤。。。。。。。。。。。65
當歸蘆薈丸。。。。。。。。。。。91
导赤散。。。。。。。。。。。。。。。48
地骨皮散。。。。。。。。。。。。。88
地*饮子。。。。。。。。。。。。。37
斗門秘傳方。。。。。。。。。。。68
独参汤。。。。。。。。。。。。。。。。9
独圣散。。。。。。。。。。。。。。。58
E
二陳湯。。。。。。。。。。。。。。。79
二加龙骨汤。。。。。。。。。。。32
F
防风通圣散。。。。。。。。。。。55
封髓丹。。。。。。。。。。。。。。。72
附子理中湯。。。。。。。。。。
G
甘露飲。。。。。。。。。。。。。。。83
更衣丸。。。。。。。。。。。。。。。61
龟鹿二仙胶。。。。。。。。。。。16
桂附地*丸。。。。。。。。。。。14
归脾丸。。。。。。。。。。。。。。。21
H
黑锡丹。。。。。。。。。。。。。。。30
虎潜丸。。。。。。。。。。。。。。。24
还少丹。。。。。。。。。。。。。。。15
回陽急救湯。。。。。。。。。。。95
藿香正气散。。。。。。。。。。。39
J
雞鳴散。。。。。。。。。。。。。。
濟生腎氣丸。。。。。。。。。。。96
济生乌梅丸。。。。。。。。。。。68
加味虎潜丸。。。。。。。。。。。24
金鈴子散。。。。。。。。。。。。。86
金鎖固精丸。。。。。。。。。。。72
近效白朮湯。。。。。。。。。。。98
九味羌活汤。。。。。。。。。。。33
L
凉膈散。。。。。。。。。。。。。。。57
六君子汤。。。。。。。。。。。。。。1
六味地*丸。。。。。。。。。。。14
六一散。。。。。。。。。。。。。。。51
龍膽瀉肝丸。。。。。。。。。。。90
M
礞石滚痰丸。。。。。。。。。。。62
P
脾约丸。。。。。。。。。。。。。。。60
平胃散。。。。。。。。。。。。。。。78
Q
芪附汤。。。。。。。。。。。。66,97
清暑益氣湯。。。。。。。。。。。89
清燥救肺湯。。。。。。。。。。。74
瓊玉膏。。。。。。。。。。。。。。。75
全鹿丸。。。。。。。。。。。。。。。24
全真一气汤。。。。。。。。。。。31
R
人参败*散。。。。。。。。。。。35
人参养荣汤。。。。。。。。。。。11
S
三生飲。。。。。。。。。。。。。。。96
三一承气汤。。。。。。。。。。。53
芍药汤。。。。。。。。。。。。。。。59
神朮散。。。。。。。。。。。。。。。77
參附湯。。。。。。。。。。。。。。。97
腎著湯。。。。。。。。。。。。。。。81
升麻葛根汤。。。。。。。。。。。36
生脈散。。。。。。。。。。。。。。。75
聖濟附子丸。。。。。。。。。。。69
圣愈汤。。。。。。。。。。。。。。。17
失笑散。。。。。。。。。。。。。。。57
十全大补汤。。。。。。。。。。。10
十味地*丸。。。。。。。。。。。20
四君子汤。。。。。。。。。。。。。。1
四磨汤。。。。。。。。。。。。。。。29
四神丸。。。。。。。。。。。。。。。70
四生丸。。。。。。。。。。。。。。。93
四物汤。。。。。。。。。。。。。。。10
苏子降气汤。。。。。。。。。。。28
T
天王补心丹。。。。。。。。。。。13
通关散。。。。。。。。。。。。。。。44
通关丸(滋肾丸)。。。。。。50
W
威喜丸。。。。。。。。。。。。。。。67
溫膽湯。。。。。。。。。。。。。。。85
温脾汤。。。。。。。。。。。。。。。54
五积散。。。。。。。。。。。。。。。42
五淋散。。。。。。。。。。。。。。。48
五皮飲。。。。。。。。。。。。。。。79
五味异功散。。。。。。。。。。。。1
X
犀角地黃湯。。。。。。。。。。。92
稀涎散。。。。。。。。。。。。。。。44
香連丸。。。。。。。。。。。。。。。84
香薷饮。。。。。。。。。。。。。。。40
香砂六君子汤。。。。。。。。。。1
香砂六君子汤论。。。。。。。。5
香苏饮。。。。。。。。。。。。。。。35
小柴胡加常山汤。。。。。。。43
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42
小续命汤。。。。。。。。。。。。。36
逍遥散。。。。。。。。。。。。。。。46
瀉白散。。。。。。。。。。。。。。。83
Y
一味白朮湯。。。。。。。。。。。81
益元湯。。。。。。。。。。。。。。。95
玉屏风散。。。。。。。。。。。。。67
越鞠丸。。。。。。。。。。。。。。。45
Z
真人養臟湯。。。。。。。。。。。73
指迷茯苓丸。。。。。。。。。。。63
朱砂安神丸。。。。。。。。。。。29
朮附湯。。。。。。。。。。。。。。。97
滋腎丸(即通關丸)。。。。87
资寿解语汤。。。。。。。。。。。39
左金丸。。。。。。。。。。。。。。。84
[长沙方歌括索引]
B
白虎加人参汤。。。。。。。。。。。。。31
白虎汤。。。。。。。。。。。。。。。。。。
白散。。。。。。。。。。。。。。。。。。。。。98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
白头翁汤。。。。。。。。。。。。。。。。
半夏散及汤。。。。。。。。。。。。。。
半夏泻心汤。。。。。。。。。。。。。。
C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汤。。。。。。。。。。。。。。。9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84
柴胡加芒硝汤。。。。。。。。。。。。。81
赤石脂禹余粮汤。。。。。。。。。。
D
大柴胡汤。。。。。。。。。。。。79,
大承气汤。。。。。。。。。。。。。。。。
大**连泻心汤。。。。。。。。。。
大青龙汤。。。。。。。。。。。。。。。。。46
大陷胸汤。。。。。。。。。。。。。。。。。93
大陷胸丸。。。。。。。。。。。。。。。。。92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
抵当汤。。。。。。。。。。。。。。。。。。。88
抵当丸。。。。。。。。。。。。。。。。。。。91
F
茯苓甘草汤。。。。。。。。。。。。。。。62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58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56
茯苓四逆汤。。。。。。。。。。。。。。。61
附子汤。。。。。。。。。。。。。。。。。。
附子泻心汤。。。。。。。。。。。。。。
G
干姜附子汤。。。。。。。。。。。。。。。50
干姜*芩*连人参汤。。。。。。
甘草附子汤。。。。。。。。。。。。。。
甘草干姜汤。。。。。。。。。。。。。。。36
甘草汤。。。。。。。。。。。。。。。。。。
甘草泻心汤。。。。。。。。。。。。。。
葛根*芩*连汤。。。。。。。。。。。43
葛根加半夏汤。。。。。。。。。。。。。42
葛根汤。。。。。。。。。。。。。。。。。。。40
瓜蒂散。。。。。。。。。。。。。。。。。。
桂枝二麻*一汤。。。。。。。。。。。30
桂枝二越婢一汤。。。。。。。。。。。32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87
桂枝甘草汤。。。。。。。。。。。。。。。55
桂枝加大*汤。。。。。。。。。。。。
桂枝加附子汤。。。。。。。。。。。。。26
桂枝加葛根汤。。。。。。。。。。。。。25
桂枝加桂汤。。。。。。。。。。。。。。。86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49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51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麻*各半汤。。。。。。。。。。。2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34
桂枝去芍药汤。。。。。。。。。。。。。27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7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85
桂枝人参汤。。。。。。。。。。。。。。
桂枝汤。。。。。。。。。。。。。。。。。。。23
H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57
*连阿胶汤。。。。。。。。。。。。。。
*连汤。。。。。。。。。。。。。。。。。。
*芩加半夏生姜汤。。。。。。。。
*芩汤。。。。。。。。。。。。。。。。。。
J
桔梗汤。。。。。。。。。。。。。。。。。。
K
苦酒汤。。。。。。。。。。。。。。。。。。
L
理中丸。。。。。。。。。。。。。。。。。。
M
麻*附子甘草汤。。。。。。。。。。
麻*附子细辛汤。。。。。。。。。。
麻*连翘赤小豆汤。。。。。。。。
麻*升麻汤。。。。。。。。。。。。。。
麻*汤。。。。。。。。。。。。。。。。。。。44
麻*杏仁甘草石膏汤。。。。。。。52
麻仁丸。。。。。。。。。。。。。。。。。。
蜜煎导方。。。。。。。。。。。。。。。。
牡蛎泽泻散。。。。。。。。。。。。。。
S
烧裈散。。。。。。。。。。。。。。。。。。
芍药甘草附子汤。。。。。。。。。。。59
芍药苷草汤。。。。。。。。。。。。。。。37
生姜泻心汤。。。。。。。。。。。。。。
十枣汤。。。。。。。。。。。。。。。。。。
四逆散。。。。。。。。。。。。。。。。。。
四逆汤。。。。。。。。。。。。。。。。。。。39
四逆加人参汤。。。。。。。。。。。。
T
桃花汤。。。。。。。。。。。。。。。。。。
桃仁承气汤。。。。。。。。。。。。。。。82
调胃承气汤。。。。。。。。。。。。。。。38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UV
W
文蛤散。。。。。。。。。。。。。。。。。。。96
乌梅丸。。。。。。。。。。。。。。。。。。
吴茱萸汤。。。。。。。。。。。,
五苓散。。。。。。。。。。。。。。。。。。。61
X
小柴胡汤。。。。。。。。。。。。73,
小承气汤。。。。。。。。。。。。。。。。
小建中汤。。。。。。。。。。。。。。。。。77
小青龙汤。。。。。。。。。。。。。。。。。47
小陷胸汤。。。。。。。。。。。。。。。。。94
旋覆代赭汤。。。。。。。。。。。。。。
Y
茵陈蒿汤。。。。。。。。。。。。。。。。
Z
真武汤。。。。。。。。。。。。。。71,
栀子柏皮汤。。。。。。。。。。。。。。
栀子豉汤。。。。。。。。。。。。。。。。。65
栀子甘草豉汤。。。。。。。。。。。。。67
栀子干姜汤。。。。。。。。。。。。。。。69
栀子厚朴汤。。。。。。。。。。。。。。。68
栀子生姜豉汤。。。。。。。。。。。。。67
枳实栀子豉汤。。。。。。。。。。。。
炙甘草汤。。。。。。。。。。。。。。。。
猪胆汁方。。。。。。。。。。。。。。。。
猪肤汤。。。。。。。。。。。。。。。。。。
猪苓汤。。。。。。。。。。。。。。。。。。
竹叶石膏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